“找点事干”助戒毒人员断瘾
资讯
资讯 > 正文

“找点事干”助戒毒人员断瘾

原标题:“找点事干”助戒毒人员断瘾

站在阳台上,望着太阳心里暖暖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戒毒康复人员王婕(化名)庆幸,自己终于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那是2004年,距今已有12载光阴,其间王婕始终没有再碰过毒品。

王婕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成功戒毒并至今未再复吸,街道对她的帮助功不可没。“感谢社区为我提供了创业工作机会,让我有事可做,从此不再想毒。”

近年来,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积极推进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各项工作,以法为根本开展管控,以人为核心进行帮扶,在努力营造良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环境的同时,进一步通过为辖区内戒毒康复人员创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机会,让他们有事可做不再贪恋毒品,从而走出一条社区戒毒康复的新路子。

让康复人员有事做

一间不大的店面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王婕笑容可掬,热情地为顾客做着介绍,她的丈夫则在一旁打理刚进店的货物,小两口忙得不亦乐乎,却又其乐融融。

谁曾想到,就在这个温馨场景的背后,曾经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1993年,王婕23岁。那一年,她和丈夫一起去广东深圳闯荡,并在那里染上毒瘾。

一年后,王婕和丈夫返京,虽然离开了那个伤心地,但此时的毒瘾早已如影随形,此后两人在吸毒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整个世界就像堕入了无边的黑暗与寒冷,我们不断挣扎,却一次又一次败下阵来。”王婕的眼神飘向远处,透出一股隐隐的忧伤。

这样的日子王婕和她的丈夫整整过了10年。直到2003年的一天,两人吸毒被抓才开始强制戒毒。

一年后,王婕和丈夫成功戒除毒瘾,此时他们有了孩子,更加坚定了他们绝不复吸的信念。

虽然有了决心,但出来后没什么事情可做,那种空虚感的折磨和曾经吸毒圈子的诱惑,往往让很多人没多久就又开始复吸。王婕明白这个道理,却又无可奈何。

就在这时,学院路街道六道口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和片区民警考虑到她和丈夫有过商海经历,想尽办法给她安排了一次创业机会。

几经周折,王婕和丈夫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店面,过上靠劳动赚钱的正常人生活。

王婕说:“手头有活心就不空了,加上认清了毒品的危害,坚定了信念,自然不会再去吸毒。感谢社区为我创造这样一个良好环境,让我从此找回真正的自己。”

热心帮扶创好环境

王婕的经历并非个案。

学院路街道六道口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综治委主任许淑惠说:“我们还安排社区内两名戒毒康复人员协助居委会值班,通过给他们找点事做让他们不会感到空虚,也让他们重新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热心帮扶,为戒毒康复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六道口社区一直在努力。

据许淑惠介绍,居委会工作人员经常主动找社区内戒毒康复人员拉家常、聊聊天,了解他们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也借此了解他们近期的戒毒康复状况。

六道口社区居委会治保主任李凯告诉记者,有些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后经济上会比较拮据,居委会就尽力帮助他们申请低保、住房补贴和生活补助等,帮助他们渡过物质难关,同时在精神上予以关心,让他们感到社会给予的温暖。

让许淑惠和李凯感到欣慰的是,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们与戒毒康复人员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如今一些戒毒康复人员还会主动来找他们谈心说话。

负责六道口社区的海淀公安分局东升派出所民警胡金平说,通过这种贴心的交流互动,可以更好地掌握戒毒康复人员现状,从而侧面形成监督,更加有利于他们真正康复。

建戒毒康复新平台

六道口社区戒毒康复的喜人现状,是整个学院路街道努力成果的一个小小侧影。

据介绍,目前该社区共有戒毒康复人员12人,均签订了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书,建立档案,做到一人一档。社区定期与区禁毒办、属地派出所、家属等沟通,随时掌握戒毒康复人员情况,实现信息动态化管理,通过安排固定人员走访戒毒康复人员开展帮教、督促尿检,尿检率始终达到100%。

学院路街道积极协调学院路戒毒康复心理咨询点和海淀区疾控中心美沙酮治疗点,定期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让他们可以从身体康复和心理康复上均做到回归社会,街道年复吸率小于1%。

根据本地区高校多、学生多的特点,学院路街道以地区9万余名在校大学生为主体,成立高校“蓝色盾牌”禁毒志愿者联盟,每年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联合各高校进行禁毒宣传。

据悉,禁毒宣传的常态化和全民化巩固了禁毒成果,净化了社会环境。目前,学院路街道无毒社区42%,无毒校园100%,2015年被北京市评为社区戒毒(康复)示范点。

本报北京6月26日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