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表示
将优质服务送到民众家门口
“中山系”医院闯出改革新路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出席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建院48 周年暨挂牌5 周年庆典仪式羊城晚报记者 蔡弘 摄
羊城晚报讯 记者夏杨、通讯员简文杨报道: 在近日的中山六院挂牌五周年庆典上,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说,中山六院的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方向———目前全国正在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中山系”模式对这一改革有何启发?
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山系”医院航空母舰曾经的掌舵人、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六院院长汪建平也同时接受了采访。
据介绍, 中大附属医院和地方医院合作办医,第一个尝试是1999 年办中山一院黄埔院区。黄洁夫时任中山医科大学校长,卫生部没有发文,让中山医进行探索。随后黄埔区人民医院成建制移交中山一院, 中山医和珠海市政府合办中山五院, 合校后的中大与广州市政府签约收编原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办了中山六院。这些模式都是黄洁夫副部长任校长时第一个提出和走出来的, 大学为地方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开创了一条改革的路子。
中山六院的变化确实令人惊叹:短短五年时间,从原来200 张床位,到现在1200 张; 产值从4000 多万元增加到4.6亿元;科研经费增长近775 倍,业务收入增长6.73 倍———中山六院的改革只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系统的一个点而已,背后是一系列医疗服务市场的“扩张”行动。“中山系”医院舰队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大学人才、科研等资源优势,市场化扩张,触角伸向基层社区,将大医院最优质的服务送到民众家门口。
黄洁夫表示,我国2009 年启动新医改,但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却没有实质进展。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公立医院改革要全面铺开。
他认为, 我国拥有近2 万所公立医院,然而政府投入只占10%左右。怎么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为百姓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同时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目前主要的优质资源集中在大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可是在社区, 在老百姓距离最近、最需要的地方,却缺少医疗资源和人才,如何让优质资源与百姓需求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中大附属医院的模式,为解答医疗改革的重大课题、解决医疗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做出了多方面的尝试,显得非常有意义。整体来说,应该是利用好医疗卫生事业的规律,来办好医疗卫生事业。要全社会来办医疗,放开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 让社会办自己的事,而不是政府包起来。保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体系高效运转,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编辑: 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