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欧班列让杜伊斯堡迎来“又一春”


来源:参考消息

世界经济发展就像大海不能退回到湖泊,保护主义也不可能阻挡经贸往来的步伐。

来源:参考消息网

德国城市杜伊斯堡,莱茵河畔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和铁路枢纽。数百年来,奔腾不息的莱茵河上江轮穿梭不断,汽笛声是这座城市繁荣的音符。如今,从万里之遥的中国驶来的中欧班列的轰鸣声与江轮汽笛声交汇在一起,像一支欢快的交响乐,演奏出这座城市新的生机与活力。

货运场站一片繁忙

两辆集装箱卡车相向而行,在不足一尺的距离中擦肩而过。记者眼前这条繁忙拥挤的道路,是通向杜伊斯堡DIT货运场站的必经之路,也是中欧班列集装箱陆路运输的必经之路。

这样有惊无险的场面一天不知道要上演多少次,卡车司机瓦尔特·贝克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是DIT货场的老司机了,在这儿干了13年,没有谁比他更了解这里的行情。

“场站里中国集装箱越来越多,我们运输的大概占到了总量的30%。”60多岁的贝克身体很硬朗,看到中国人很亲切,提起中欧班列有些兴奋。“中欧班列越来越多,货运卡车才多起来,连罗马尼亚的司机都跑来了,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道路当然不够用了。”

行走在杜伊斯堡DIT货运场站里,如山的集装箱绵延起伏望不到尽头,标有“中欧班列”、“郑州陆港”、“YUXINOU”(渝新欧)等字样的集装箱随处可见。

而在4年前,这里每周仅有两三列中欧班列停靠。如今,杜伊斯堡DIT货运场站每周迎来送往的中欧班列已达25列。

“自从中国领导人2014年到访这里后,我们的业务迅速增长,三分之一都跟中国相关。”德国女孩阿梅莉·埃克斯莱本是杜伊斯堡DIT货运场站的工作人员,曾在中国台湾留学的她说。

DIT是杜伊斯堡9个货运场站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当地主要的铁路集装箱集散地。由于业务量激增,不仅货场外的公路拥挤,货场也变得不够用。埃克斯莱本说,为了不断扩容的业务,场站新购了20万平方米的土地。

登高俯瞰杜伊斯堡DIT货运场站,真是四通八达,尽享天时地利。场站一头连着铁路和公路,另一头就是莱茵河的码头。中欧班列的集装箱到这里后,既可以通过水路搭乘江轮南来北往,又可以通过陆路搭乘货车畅行东西。从杜伊斯堡到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的水上距离为230公里,到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在其周边150公里半径范围内,是欧洲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拥有巨大的物流需求和市场潜力。

杜伊斯堡与中欧班列的渊源,始于2011年开通的“渝新欧”班列。7年来,从嘉陵江到莱茵河,中欧班列从无到有,从少变多,武汉、义乌、沈阳、郑州等城市也开通了到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据渝新欧(重庆)物流公司统计,今年以来“渝新欧”班列开行量大幅增长,1月开行量达到78班,同比增长66%。

“第三支柱”运输方式

陈思,一位土生土长的四川女孩,和她的丈夫德国人克劳斯·黑尔曼,正在享受着中欧班列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

担任德国汉宏国际物流公司国际铁路运输部门经理的陈思说,中欧班列运输时间约14天,比海运快三分之二,虽比空运慢,但价格只相当于空运的五分之一,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例如时装行业,其销售最容易受季节性影响,中欧班列开通前,可能需要四五十天的运输时间,这样很容易导致时装无法当季销售,但中欧班列的运输时间是十四五天,这就有效地保障了时装行业的销售。”执掌汉宏物流的黑尔曼说。

“我们公司去年通过铁路方式从欧洲运往中国货物的总重量约为16万吨,几乎等同于一个科隆大教堂。”黑尔曼说,中欧班列功不可没。

16万吨货物中都有什么呢?汽车、机床、食品……可谓应有尽有。“中国的货物过来,欧洲的货物过去,大家都从中受益。”卡车司机贝克对此颇有体会,说着他掏出一部华为手机,竖起大拇指说:“这是我花80多欧元买的,质量很不错。”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回程货源短缺,“有去无回”的问题曾是中欧班列的一大难题。在汉宏物流看来,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很大改变。德国一些汽车生产商也陆续找到汉宏,希望利用集装箱通过铁路运输整车。

黑尔曼说:“中国消费者想购买进口的德国汽车,但是他们又不希望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提车。相比传统海运耗时四五十天,铁路运输只需要十四五天。受益于此,中国消费者可以更快地开上心仪的汽车。”

据统计,2017年,“渝新欧”班列共开行663班,回程班列占比35%。其中,进口整车已成为“渝新欧”回程班列的稳定货源之一,汽车零部件、母婴用品、食品、保健品等欧洲商品,也成为货单上的“常客”。而在5年前,汉宏物流开始做中欧班列业务的时候,德国一些企业还直摇头,并不看好。“我去说服他们,这是一种可行的货运选项,”黑尔曼说,事实胜于雄辩,5年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欧班列已经成为除空运和海运以外欧亚大陆的“第三支柱”运输方式。

因采煤业的兴起,杜伊斯堡港从17世纪开始勃兴。到上世纪60年代,这座城市已发展成为集煤炭、矿砂、石油等大宗散货为一体的港口,繁荣兴盛。但近年来,随着腹地经济增长缓慢、传统动能减退,杜伊斯堡面临着新的挑战。中欧班列的到来,就像为古船张开了新帆,将杜伊斯堡带入又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我们是中欧班列的受益者。”德国议会中德议员友好小组前主席、杜伊斯堡市中国事务专员约翰内斯·普夫卢格说。2017年,杜伊斯堡港吞吐量增长了30%,在德国港口中增长最快,其中一个重要支撑就是中欧班列。中欧班列仅在物流领域就给杜伊斯堡创造了6000多个就业岗位。

在普夫卢格看来,中欧班列把欧亚大陆串联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多赢局面。中欧班列不仅带来了中国货物,还带来了中国的企业和资本,目前已有超过100家中国企业落户当地。

“一家中资企业正在杜伊斯堡建设一座高达18层的酒店;华为等公司在杜伊斯堡设置了分支机构或是开展业务;一家中国公司还承揽了杜伊斯堡市内照明的一个项目……”普夫卢格对此如数家珍。

杜伊斯堡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长江重镇湖北省武汉市与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德国的退休老专家格里希还曾经到武汉柴油机厂担任厂长,厉行改革,轰动一时。在普夫卢格看来,中欧班列将杜伊斯堡与中国的合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杜伊斯堡市长泽伦·林克表示,中欧班列给杜伊斯堡带来了无限商机,不仅带动了物流业发展,同时也将促进配套服务的完善。德国《南德意志报》评论称,“一带一路”让杜伊斯堡迎来“又一春”。

即便如此,在德国及欧洲,关于“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的杂音仍时有耳闻,曾经数十次访华的普夫卢格认为,那些都是“老调重弹”,阻挡不了合作发展进程。他表示,中德经贸合作以及中欧之间经贸合作空间非常大,“反对声音集中在一些政客那里,我相信所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黑尔曼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势头忧心忡忡。“我认为保护主义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让国际贸易尽可能简化、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尽可能紧密,长远来看才会让各方受益。”他认为,“面对风浪,我们更加需要找到一条更融合、更简化、更加互联互通的道路,‘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是一种让欧洲、德国与中国走得更近的绝佳方式。”

莱茵河穿过杜伊斯堡,奔腾向前汇入北海。世界经济发展就像大海不能退回到湖泊,保护主义也不可能阻挡经贸往来的步伐。火车呼啸,江轮轰鸣,老港城的新故事,正是这大时代的脉动。

[责任编辑:杨尧 ]

责任编辑:杨尧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