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业是怎样“作死”的?

作者:

2015-10-22 第632期

其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零团费游香港”所引发的冲突从未停止。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旅行团之所以还能存在,一方面是迎合了游客“贪便宜”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与香港旅游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管脱不了干系。

【导语】

近日,黑龙江游客随旅行团参加港澳游时,与人发生争执而惨遭围攻,命丧香港的事件轰动全国,据悉,事件的发生与旅行团强制购物有关。就在受害者尸骨未寒之际,昨天下午,一个北京旅行团在香港又遭遇强制购物,被关在珠宝店数小时。

这两起事件都与大陆人熟知的“零团费”所引发的强迫购物密不可分。频发的恶劣事件开始影响到香港旅游业,有内地网友立誓永远不来香港。而十一黄金周期间,香港各区零售消费额则比去年下滑了30-40%,中心区铺位租金纷纷大跌。

其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零团费游香港”所引发的冲突从未停止。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旅行团之所以还能存在,一方面是迎合了游客“贪便宜”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与香港旅游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管脱不了干系。

为什么会出现“零团费游香港”?

“零团费”,其实是参加旅行团的游客以极低的价格缴纳团费,内地组团的旅行社不出接待费就把旅行团交给香港的接待旅行社,对于香港的旅行社来说,这些团就是“零团费”。

甚至还有“负团费”,即内地负责组团的旅行社反过来要求香港的接待旅行社支付接团费给他们。那么香港的旅行社和导游怎么赚钱,毫无疑问就是购物。

其实,备受指责的“零团费”、“负团费”的玩儿法,最早就是出现在香港。香港公务员@渊流青年在微博上说:“是香港旅游业界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玩东南亚团的时候开创的崭(zai)新(ke)手法。”

而在大陆,这种模式最开始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泰国游,随后波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这种玩儿法也造就了“新马泰”成为当时出境游的标志。不过,恶劣的旅游体验使得这种模式很难在“新马泰”旅游上持续下去。

2003年,受到“非典”影响,香港旅游市场极其低迷。此时大陆部分城市开放港澳自由行,一些旅行社也打出低价来招揽顾客,“零团费”再一次涌现出来。而在当时,很多大陆人去香港就是为了购物,一些旅行社在组团时就高举“购物团”的旗帜。

“零团费”带来的冲突愈演愈烈

事实上,在大规模的“零团费游香港”出现之前,2002年人民网就曾曝光过“零团费游香港”的内幕。不过,在那篇新闻中,旅行社还只是与一些商店联手“宰客”,导游靠吃游客购物的回扣牟利,并未出现强制购物,甚至是肢体冲突。

标志性事件出现在2006年,一个青海旅行团因为拒绝购物而被导游遗弃街头,当时这一新闻震惊香港市民和传媒,香港立法会也宣布对此高调跟进,要求政府提交改善建议根治乱象。

然而,接下来几年,“强制购物”现象并未好转,引发的冲突却愈演愈烈。2010年5月,在一场与导游的争执中,65岁的内地前乒乓球国手陈佑铭心脏病发猝死,事后揭发,带团的女导游冒充他人身份带团。而猝死的原因,疑不堪被迫购物与导游争执、引发心脏病有关。

同样是2010年,一个名为“阿珍”的女导游恶言威吓旅客购物,短片遭曝光后令香港旅业“丑事”传千里。女导游在视频中对游客,以“没饭吃”、“没酒店住”等恐吓性话语要胁和辱骂不购物的旅客,更怒斥:“我给你吃给你住,但是你们不付出,你这辈子不还,下辈子还是要还出来!”

到了2011年8月,一名香港女导游,因有女团员不满强制购物而起冲突,并殴打内地游客被捕。警方以“袭击致造成实际身体伤害”罪拘捕女导游。

而在今年,因为游客拒绝强制购物而引发的冲突案件,至少已有两起,并出现了游客被殴致死这样的悲剧。

“零团费”暴露了香港旅游业的扭曲现状

2013年内地《旅游法》出台后,“零团费”的现象曾经一度得到遏制,然后到了今年又死灰复燃。香港导游总工会理事长黄嘉毅曾表示,虽然今年内只有10%左右的内地游客通过旅行团来到香港,但是这一群体中90%的人都是采用“零团费”乃至“负团费”的方式运作。

许多旅行社在团费方面都有“两本账”,向上级机构提供的资料中,团费为数千元,但事实上团费可能仅有数百元甚至无团费。旅客不用花钱来港旅游,被要求购物是意料之中,因此顾客如果拒绝购物,旅行团常常采取激烈的手段。

至于手段为什么越来越激烈,这与香港旅游业扭曲的现状和导游所处的地位密不可分。

香港立法会议员谢伟俊曾对媒体说:“2003年时,香港的旅行社只有80多家,但到今天,已经发展到100多家。而低价团费中活跃的,约有四五十多家,当中不少是大陆人开的,他们部分是办‘一条龙’的购物团,即从旅行社和购物商店,都是同一个老板。”

而游客的消费状况直接与导游的生存相关。在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导游还有固定底薪,游客不是必须给导游小费;到了90年代初,香港一家大型旅行社率先规定,要求游客必须给导游小费,同时减少导游的底薪;而2000年之后,导游不仅没有底薪,还要垫付大笔钱作为团费支出。

“零团费”的导游正是如此,而“负团费”的导游甚至还要支付“买团”的费用,即支付大陆旅行社接团费,再加上垫付费用,这一切都要从游客购物产生的佣金中出。

但导游所占的佣金在比例上并不算多,黄嘉毅曾说:“佣金分配视乎产品而定,服装及电器最少,导游可分得营业额的1~3%,手表可分得3~5%,珠宝可分得5~7%。”所以,导游为了“回本、赚钱”,要通过各种手段“逼迫”游客买买买。

香港旅游业“自己人管自己人”,难免睁只眼闭只眼

“零团费”、“负团费”强迫游客购物的现象这么严重,香港就真的没有人来管这事儿吗?

这要先从香港旅游业的监管模式上说起,准确地说,香港旅游业目前实行的是“议会自律监管为主的双层监管模式”,其主要监管部门是“香港旅游业议会”,类似于旅游业的行业协会。

这个议会也并非摆设,2006年青海旅行团遭遗弃事件发生后,旅游业议会实施退款保证、记分制、导游指引、宣传计划等等,加强了对旅客的保障。然而,为什么这些措施没有阻止旅游乱象的蔓延?有网友打开香港旅游业议会相关页面发现:旅游业议会有近7000名注册导游,目前只有1名被撤销资格;旅行社违规个案仅仅在网站上刊登一个月,满一月撤下;所谓“登记店铺”记分,只有寥寥数家被扣分,而且没有一次是因为“强迫购物”,没有一家被吊销过资格。

比如网友@渊流青年就在一篇评论中写道:“此次闹出这次事件的是蒂亚集团旗下的珠宝店,而这个集团的老板在台湾就是因为旗下的店铺经营手法有问题而被台湾的观光局列入黑名单内。然而在香港,经营手法如出一辙的店铺却逍遥法外。”

而且,香港旅游业议会甚至认为,产生乱象的责任不在香港,而在内地:“试问假如内地的组团社不以过低的团费招徕旅客,然后又不付接待费给香港的接待社,这个问题又怎会出现?”有媒体人反驳说:“如果觉得内地团不给接待费,香港本地旅行社大可不接生意,又何必硬接过来坑旅客的钱?”

另一位香港网游@金光灿烂百爪鱼谈到了香港政府在监督旅游业时遭遇的“体制问题”:“看到有人问香港立法会的功能组别是个啥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物体。在美国国会的话,这类人其实算做说客,但在美国,说客是坐外围的,但香港的这个功能组别就坐内围,而他们代表的也不是选举选民,而是他们自己的业界。比方说,如果你是由旅游业选出来的,是一定不会做阻碍自己业界的傻事。”

香港政府在2013年就声称,在2015年成立旅游业监管局,以取代没有执法权力的旅游业议会。然而,2015年即将过去,旅游业监管局仍然不见其踪。

别只抱怨游客“不成熟”,香港旅游业必须反思

“零团费”强迫购物的事情频频出现后,网络上总会出现这样一种声音:贪小便宜吃大亏,按市场价走就不会有这种麻烦。这种说法有部分道理,一些游客贪图便宜,报了这样的旅行团;也有游客不了解市场,比如香港和台湾出境游刚刚兴起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等到游客成熟之后,“零团费”就很少见了。

现实是,有一些花钱不少的游客同样会遭遇强制购物,退一万步,难道花钱少就该挨打吗?频出的强制购物事件,暴露的是香港旅游业的扭曲现状和香港政府放任的监督。反过来想如果香港旅游业的状况很健康,政府的监督也十分到位,“零团费”和“负团费”的玩儿法很难有生存空间。这一点,香港旅游业必须反思。

凤凰网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