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前往“朦胧城市”


来源:北京青年报

对那些向往“朦胧城市世界”的人,在这套图书中似乎隐藏了启示和如何前往那里的秘密。《巨塔》讲述了距今至少数百个“朦胧城市年”之前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为了伟大的目标齐心建成巴别塔,但庞大到具有超巨型城市生态、无限膨胀的巨塔终于也无法继续生长、难以维持,最后泯灭在传说中。巨塔是“朦胧城市世界”中的原点,是所有城市野心的起点。那里的人们如今以巨塔建造之日当作纪年坐标,似乎意在彰显所有城市都是伟大梦想的子孙。然而从远古的故事中,我们难以找到“通道”的线索。

原标题:前往“朦胧城市”

《巨塔》:一座巨大的塔城,日渐破损,护塔人展开了一场惊幻交错的历险,画面伴随着这段旅程从中世纪走到了文艺复兴乃至拿破仑时代……故事隐含着人类的贪婪和高傲带来的恶果,交织着美妙的建筑构想,对历史名人的想象和再创造(主人公形象以奥逊·威尔斯为模特),充满奇特的诗意。

《倾斜的女孩》:叛逆少女在一次游乐园之行后,身体变成怪异的45度倾斜,常被人耻笑或排斥。画家来到一栋空屋,画笔像被控制了一般开始进行他自己也不理解的涂抹……不同的线索,不同的时空,将在哪里相遇?这是一部富有科幻小说味道的超现实历险记。

《沙粒效应》:一个男人意外死亡后,城市发生了各种奇怪的现象,来历不明的沙石将城市覆盖,终于一个女孩坚持查明了真相。故事情节紧凑,有推理小说的色彩。

《布鲁塞》:手法幽默,故事中的人物像舞台剧演员,一时行为疯癫,一时所答非所问,讽刺了过度建设的城市,令原本为了解决问题的现代化措施,变成一个翻天覆地闹剧。

《撒玛利亚的城墙》:本书集合了两个故事,“萨马里斯城墙”和“神秘的pahry”,均以人们追求永恒的城市,结果出现种种矛盾为主线。 文/ 本报记者 尚晓岚

《影子》:一个原本有美好婚姻,有大好前途的工作狂,被自己奇怪的彩色影子所困扰,以至于失去一切,但这个非现实的影子,也把他从迷失里解救出来,让他看到了美丽的光与梦。

“朦胧城市”系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朦胧城市》作者简介

绘画:【比利时】冯索瓦·史奇顿(Francois Schuiten)

1956年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出身建筑世家,在当代漫画、图像和跨媒体艺术中有重要地位。在漫画作品中描绘的虚拟建筑与城市空间,是其招牌特色。此外还为多部电影设计场景,担任视觉统筹,并应邀为布鲁塞尔及巴黎的地铁站设计景观,巴黎的Arts et Metier站让人走入他的漫画场景。其作品在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出版并获奖。

文字:【法】贝涅·彼特(Benoit Peeters )

1956年生于法国巴黎。与史奇顿为中学同学。两人合作的《朦胧城市》系列,被称为迷人的“纸上建筑”,是许多建筑设计师或电影工作者最佳的灵感来源。兴趣广泛,热衷尝试各种叙述形式,作品领域扩及小说、剧本等。除写作外,还参与策展、拍摄电影短片和纪录片等跨界工作。同时是《丁丁历险记》作者埃尔热的研究专家,出版数本其传记。其作品在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出版并获奖。

这是另一个世界的奇妙物语,与我们的世界相平行,常人难以到达,然而通向它的道路,会被灵感、天赋和一切创造力照亮。

大概在春节前,有两本书经过长期筹备终于制作完成,在亚马逊悄然上架——《巨塔》和《倾斜的女孩》,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朦胧城市》系列图像小说中的头两部作品。这个信息当时估计只有参加图书订货会的少数人,以及一小撮漫画爱好者注意到,即使这些人中,也绝少有人发觉这件事的巨大影响——朦胧城市的世界就此向中国大陆打开了大门。而在这个夏天,《布鲁塞》、《沙粒效应》、《撒玛利亚的城墙》、《影子》将继续拓展这个世界,从此,在中国的人们,尤其是爱好阅读的人,自此可以尝试寻找那些不为人所知的,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去探索那些神秘、奇异、隐藏在通道另一端的一个个城市,寻找那里的故事……

这并非是修辞比方或是危言耸听,原委且听笔者道来:《朦胧城市》系列,实际是一套图记,有些人把它归类为“图像小说”,意在指出其用绘图等视觉手段在纸上呈现文学内容,另一些人则干脆称之为“漫画”、“连环画”,皆因其内容的表现形式与之类似。而这套书的真实面目,实则是比利时人冯索瓦·史奇顿 ,贝涅·彼特所记录和描绘下来的,有关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和风土人情。那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城市,名为城市,实则叫城邦更为合适。那一个个城市彼此独立,每个城市都是完整的有机体,每个城市有自己的个性、文化、运作方式,在有些地方,城市本身甚至取代了其间生活的人,成为了一切事物存在的目的。冯索瓦·史奇顿 ,贝涅·彼特将这些城市称之为“朦胧城市”,而它们所在的世界,便是“朦胧城市世界”。

“朦胧城市世界”一直以来与我们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时间无从考证,但无数证据表明,从古至今,交流没有中断过,“朦胧城市”对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些存在于传说中的神妙仙境,消逝在文本中的雄奇建筑,恐怕并非空想奇谈。唯一限制我们去寻找和拜访“朦胧城市”的因素在于,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平行的,寻常人只能通过传说、幻想和猜测来观察那里,但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模糊又不可触碰。然而冥冥之中,两个世界的运行轨迹会有些许偏差,便会产生交汇点,即所谓通道。而那些能发现通道的真正的幸运儿们,就能一窥“朦胧城市”的真貌,将那个世界蕴含的无穷想象力、灵感、激情和个性,带到我们的世界——想必你也一直好奇,那些天才们的天才点子到底是哪来的。其中更有少数人,愿意将他们的见闻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叙述出来,便会有《朦胧城市》这样的书现世。

我们没有确凿证据证实这套书的绘者冯索瓦·史奇顿,以及著者贝涅·彼特是否都曾拜访“朦胧城市世界”,以及他们是在何时发现“通道”的。但是考虑到这套书的绘画是如此细致真实,让读者如临其境,而对“朦胧城市”的呈现又是如此天马行空,如梦似幻,我们有理由相信,冯索瓦·史奇顿是确实到过那里的。而贝涅·彼特,一个能清晰讲述那个世界至少数百年历史的叙述者,巨细无遗讲述了从历史名人到无名小卒各自的精彩故事,对“朦胧城市”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了解,他要么是个穿越“通道”多次的学者,要么根本就是来自那个世界!

从二人接受过的采访和书中透露的信息来看,我们猜测,公元1956年生于一个父母俱是建筑师家庭的史奇顿在童年结识了同龄的彼特,二人志趣相投成为好友,后者向史奇顿透露了“朦胧城市”和“通道”的秘密。尔后在各自独立的求学和成长道路上,两人分别成功拜访了“朦胧城市”,如此机缘让他们在成年重逢后,决定开展毕生的合作——向世人展现那个彼方的世界——没有谁能比城市的记述者和城市的绘制者更适合这个任务的了,唯有文字和图画的结合方能让人理解那些神秘的城市。自1983年以来,他们陆续完成了近十个《朦胧城市》的故事,以及数本游记、概览,详细讲述了那个世界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以及与我们世界的关系。不单图书获得了巨大成功,将这个彼方世界介绍给了全球的读者,每到一处,获得灵感与启发的人都会开始寻找通往那个世界的“通道”,两个世界纠缠的命运也使更多“通道”为我们打开。

对那些向往“朦胧城市世界”的人,在这套图书中似乎隐藏了启示和如何前往那里的秘密。《巨塔》讲述了距今至少数百个“朦胧城市年”之前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为了伟大的目标齐心建成巴别塔,但庞大到具有超巨型城市生态、无限膨胀的巨塔终于也无法继续生长、难以维持,最后泯灭在传说中。巨塔是“朦胧城市世界”中的原点,是所有城市野心的起点。那里的人们如今以巨塔建造之日当作纪年坐标,似乎意在彰显所有城市都是伟大梦想的子孙。然而从远古的故事中,我们难以找到“通道”的线索。

另一本书,《倾斜的女孩》,则讲述了一个完全的穿越“通道”的案例。在巨塔建造后747年,大约在我们的世界十九世纪末期,“朦胧城市世界”中的一个小女孩“玛丽”在与家人游玩时无意中遇到了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事——由于某种未知原因,她与那个世界的引力方向产生了永久性的45度角差,这意味着,当整个世界都竖直站立的时候,只有她是倾斜的。她的家人、医生、老师都试图帮助她,将她“扳正”,但是自倾斜找上她的那天起,只有倾斜才令她自然舒适,“扳正”令她饱受折磨,她只能沦为被嘲笑和观赏的对象。为了了解自己真正的命运,自己存在的目的,她踏上了荒诞又勇敢的奇妙旅程,最终在他们的世界与我们世界的交汇点上,她遇见了一个制造了并穿越了“通道”的人——郁郁不得志,和画界格格不入的画家奥古斯丁·德桑贝尔(在我们的世界,他名叫马丁·沃恩·詹姆斯,书中有他的真容),寻找到了影响她生命的原因。

彼特和史奇顿似乎借玛丽的故事透露了有关两个世界的至关重要的信息:不被周围的人所容,不合他人标准的人,仍然可能是另一个世界的瑰宝、缪斯,是另一个世界的奇迹。而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可以被灵感和天赋打开,它可以是画、是照片、是文字、是音乐、是一切创造力。为本书贡献了创造力的马丁·沃恩·詹姆斯,贡献了摄影的玛丽·弗朗索瓦·普丽莎,都去过那里,或者还有小说家凡尔纳、画家多雷、勒内·马格里特、建筑师维克多·奥塔,史奇顿把他们对他的影响都画了出来,也许这就是他要说的?寻找到他们,再找到自己的创造力,我们是否也可以过去?

又,也许阅读本身,也能帮我们找到自己的“通道”。文并供图/李一鸣

标签:城市空间 城市 景观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