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梅汝璈揭露日寇南京暴行文革挨批:煽动“民族仇恨”


来源:凤凰网历史

在这样的语境下,梅汝璈撰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遭到了莫须有的指责,被扣上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战争报复”

核心提示:在这样的语境下,梅汝璈撰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遭到了莫须有的指责,被扣上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战争报复”,还有人甚至从截然相反的方面指责文章夸耀侵略者的勇猛,为军国主义张目,迹近“汉奸”、“卖国贼”。

本文摘自:《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4期,作者:刘燕军,原题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系节选。

“不少学生的爸爸妈妈都是旧社会的受苦人。父母和子女一道,不拘形式,絮絮而谈。因为是亲身经历,听的人又是自己的子女,一些细微的地方都能谈出来,给子女感受至深”。(注:本刊记者:《介绍阶级教育的几种做法》,《江苏教育》1963年第14期。)虽然作为政治运动,阶级教育的核心是突出新社会的“甜”和和旧社会的“苦”,然而,正是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社会教育中,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得以延续。

“文革”期间,阶级斗争理论发展到了极致。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战斗的青春》被诬蔑成“大毒草”,其罪状之一就是“恣意污蔑抗日军民、大肆渲染战争恐怖”。一篇题为《人民战争的伟大旗帜是不可战胜的》批驳文章这样写道:“《战斗的青春》极力渲染战争的残酷、恐怖和苦难”,“是一幅阴暗的图画。这幅图画,是由日寇放的‘火’、革命军队的‘尸体’和人民群众的‘哭声’组成的”。责难作者孙振别有用心,“其目的就是要渲染战争的残酷、恐怖和灾难,长敌人的志气,灭人民的威风,贩卖现代修正主义反对正义战争的黑货”。(注:《人民战争的伟大旗帜是不可战胜的》,《人民日报》1969年2月10日。)在这样的语境下,梅汝璈撰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遭到了莫须有的指责,被扣上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战争报复”,还有人甚至从截然相反的方面指责文章夸耀侵略者的勇猛,为军国主义张目,迹近“汉奸”、“卖国贼”。梅汝璈不得不一次一次地就这些问题做检查交代。(注:梅小璈:《南京大屠杀及其他—先父梅汝璈的一些看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453页。)

[责任编辑:周昂]

标签:南京大屠杀 战争 梅汝璈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