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每天工作25小时冲刺最终协议
2009年12月14日 03:23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哥本哈根大会流行“苏伟语录”

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会场,中国新闻中心。

当地时间12日17时(北京时间13日0时)的新闻发布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居然准时到了。对关注中国代表团的记者来说,这可是个新闻。

“我前两次都迟到了。中国有句古话,叫‘事不过三’。我想今天不能再迟到了。”苏伟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场记者的一片笑声。这也是大会开始以来,中国代表团气氛最轻松的一次发布会。

苏伟不高兴

“事不过三”这句话,此次大会上,苏伟还在另外的场合说过,而那次是比较有火药味的。大会头两天,由于丹麦组织方工作严重疏忽,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三次被拒于会场之外。

10日上午的会议上,大会主席康妮·赫泽高甫一完成开场陈词,苏伟就请求发言。他总是自称“英文不好”,但那次在用中文发言时加入了英文词组。“我前天来到会场已经very unhappy(非常不高兴),昨天更是extremely unhappy(极其不高兴),希望情况不会再坏下去。”中方对自己的团长遭遇失礼的对待而发出抗议的新闻,迅速被媒体演绎成“中国代表不高兴”。

而CBN记者当时在现场的感觉是,让苏伟不高兴的也许不仅仅是解振华三次被拒门外,还有此次大会的徽章问题。苏伟在发言中抗议说:大会的标志中不应只有“COP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而没有CMP5(《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五次会议)。

“哎,你们知道我们现在是在开什么会吗?”在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苏伟这样问在场记者,“恐怕在场有人不知道,我们这次除了开COP15,还有CMP5。”而在会场内,苏伟也是全力维护《京都议定书》的法律地位。

同样令他不满的,还包括发达国家承诺的减排幅度与资金援助与他的要求相去甚远。针对发达国家每年1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他说,这平均到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人民头上,大约只有2美元/人,“2美元在丹麦不够买一杯咖啡……我英文不好,咖啡(coffee说得听起来像‘棺材’(coffin)……2美元也不够买棺材板儿的。”

如果只听录音,可能会误以为说话者是一位北京大伯。很多熟悉苏伟的人士都说,他以前不是这样的。

此次中国代表团的“媒体亲和力”确实比以前更强。就拿设置中国新闻与传播中心一事来说,虽然丹麦主办方安排的地方较偏远,耗费记者腿脚,虽然屋子太小而且不隔音,引起记者的普遍抱怨,可毕竟是一种主动发布新闻、掌握舆论主动权的方式。

“部长来抽打谈判代表了”

11日,气候谈判的“双轨”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工作组分别提出了两份提案。苏伟在发布会上说,这两份案文为下一步工作和大会取得积极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他认为,提交案文标志着本次大会的有关谈判已进入关键期。

本周,大会就进入部长级会谈阶段。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说第一周的专业谈判人员只是“唇枪舌剑”的话,第二周就该是“真刀真枪”了。

“部长的到来,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一线的谈判代表,督促其加紧谈判。”12日的发布会上,苏伟这样描述部长们到达哥本哈根对谈判进程的影响。说话间,他似乎忘了,他自己也是“被抽打”的一线谈判代表。

会上,他还讲了“衣帽间的故事”。由于大会组织方人力有限,每天22时,衣帽间工作人员下班,代表们存放在那儿的衣服就被收拢了。而包括苏伟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很多人,都是晚上工作到22时后才走的,为此他们还要自己去找衣服被收到哪里去了。

这个问题,第二周就不存在了,因为第二周,衣帽间人员将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苏伟说:“从下周开始,我们已经准备好每天工作25小时。”

他重申,哥本哈根大会的最终成果,应该体现为发达国家设置大幅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发展中国家实施自愿减缓行动这三方面。

“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加强合作,落实行动。”苏伟再一次用“十六字箴言”结束了第一周的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陈晓晨   编辑: 黄鸣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