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文本”:主办方的“私心”
2009年12月10日 01:28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12月9日 星期三 阴

周二的哥本哈根会场里,媒体和各国代表闹得沸沸扬扬的是一份当事人说并不存在的文本。这个东西在我从北京出发之前一周就有人万里迢迢的从世界各地MSN问我能不能搞到。等到了会场,跟老朋友们重逢拥抱,倒有好几个人开口就问:“你有那个文本吗?”当然我也问了不下5次这个问题,对方要么一脸遗憾地答“还没有,搞到给我也复印一份啊”,要么就是面带神秘的微笑说自己也还在找、跟着借故跑掉。

在人潮汹涌的大会走廊里,我忽然想起这么个似曾相识的情景,觉得很好笑——“有《越狱》么?”“没有。”“《绝望主妇》呢?”“没有!”边说边递上一叠光盘。

这个传说中的文本,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主办方丹麦政府拿出来的一份期望会议达成协议的草案。统共10多页,出发点是为了让一周后来到哥本哈根的110多国首脑们有个大白话写就的政治性协议可以签。这个出发点听起来好像不错,然而并没能让很多国家买账。

我问了几个发展中国家的谈判代表,没人否认有这样一份东西存在,但他们认为那里面太过偏袒发达国家,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事情关注不够;最重要的是,看起来很美,实际非常空洞、不能起到约束任何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作用,是过过嘴瘾,不真正算数。这样的东西如果最后成为大会的最终成果,后果可能很严重。

这个“丹麦文本”是出于主办方的私心——2007年巴厘岛会议之后,各国正式开始对哥本哈根要达成的协议展开谈判,不过汇集各国建议的综合文本从年初的300多页艰难瘦身到现在,仍然有100多页,主要议题上卡壳严重。为了实现这个重要性和挑战度都史无前例的政治任务,丹麦人于是想到要做二手准备,甩开大会的正式流程自己另写一份,进行不见光的“私下咨询”。这样一来,协议内容和有效性当然大打折扣,公正、透明性也更难保证。

其实,谈判正常推进的艰难如实反映了各国减排雄心的不足,也反映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支持关系的脆弱。跳过这几个关键问题想找到一条捷径的尝试,对主席国丹麦和貌合神离的国家来说是个轻松解脱,对地球气候来说怕是一条死胡同。

哥本哈根时间周二下午2点多的时候,《英国卫报》惊人爆料!把“丹麦文本”全文贴上了网!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公开秘密的文件,终于见了光。到了这一步,丹麦气候部依然咬紧牙关说并没有什么丹麦文本,大家的猜疑是因为“大会气氛太紧张了”。

下午中国代表团的吹风会上,路透社记者打了一份丹麦文本全文放在发言人的桌上,问他怎么看。首席谈判代表略带讽刺地答道:“谢谢你,原来真有这么个东西,我都不知道丹麦何时做过提案。”严格说,丹麦的确没有“提出”过提案……

周三早上一到会场,打招呼的问候语从“你有丹麦文本吗”,变得更加五花八门:有“金砖四国”文本吗?有小岛国文本吗?有非洲国家文本吗?等等。这是发展中国家对丹麦尝试的回应——当然是一种谈判策略,但我觉得有点行为艺术的意思。

暗潮汹涌啊。

(作者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特约观察员,绿色和平资深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 雁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