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步入“特朗普时代”,
中韩关系的迅速恶化。
新环境下考验东北亚所有国家的外交。
蒂勒森访华使东北亚再成焦点。
--东北亚之考与中国外交系列一
与最初的某些猜测和“幸灾乐祸”相反,特朗普的上台执政并未导致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的动摇。对日本,美国防部长马蒂斯和特朗普本人先后在东京和华盛顿承诺日美同盟“坚不可摧”,重申了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共同防御条款;对韩国,不仅朴槿惠是特朗普当选后第二个电话联络的外国元首,同时美政府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要在萨德问题上后退以与中国“交易”的迹象。
因此,统观东北亚全盘,美国与日、朝、韩三国的关系不论好坏,始终走在原有的轨道上;而在中日、中朝关系决无好转的同时,中韩关系却终于出现了崩盘之相。
自朴槿惠执政以来开始萌生,以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达到顶峰的中韩蜜月,终于在冬春之交彻底付诸东流,不再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之争。
据外国媒体统计,自2016年10月起,韩国乐队组合入境中国受阻、“韩流”播映受限、韩国进口化妆品被退回、中国游客赴韩观光减少,其中乐天集团受到的抵制更是将中韩之间的对抗推向了高潮。不仅有关方面提出了违规运营的问题,部分中国民众还掀起了抵制乐天超时的浪潮。截至目前,这一合力已经迫使乐天集团关闭了多家在华门店,更是 使得“制裁韩国”之声愈发高涨。
实事求是而论,中国的这一系列措施还远远不是货真价实的制裁。第一,虽然中国政府并未阻止内外媒体将这些举措看作是针对首尔的反制,但是也从未承认过这是对韩坚持部署萨德系统的报复。因此,就法理而言,除了民众的自发抵制以外,其它事项要么只是按照国内法律“照章办事”,要么只是一些无可考证的传言,彼此之间并无任何关系;
第二,既然官方都不承认中国在采取报复措施,那么就更不谈不上制裁对象的相关性、明确性和公开性了。相对于美国针对俄罗斯的“冤有头、债有主”的点对点制裁相比,中国的反制措施就多了些“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味道。因此,一干外国媒体也无不更为精准地将中国的做法称为“非官方报复”而非制裁。
之所以中国针对萨德报复会显得有些不够“光明正大”,一方面是基于外交原则,一方面则是出于现实考虑。
首先,在中国的语境中,“制裁”这一做法本身就充满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干涉他国主权与内政的色彩,中国对此历来持保留态度,尤其是不可能提倡单边制裁;另一方面,运用“非官方报复”在现实中灵活、便利的多,既不给报复对象留下口实, 也能根据需要不知不觉地予以撤销,不至于像特朗普撤销对俄制裁那样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
然而,归根到底这一做法仍然暴露出中国对外影响力有限,针对性报复能力不强,欠缺国际舆论塑造能力的现实。因此,对于中国的这一套路,很多国家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个中原因就在于其非制度化特点所伴随的不持续性。
(肖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凤凰大参考专题文章为本栏目特约,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姓名,违者必究。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