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趋紧密的中俄关系
2008年07月25日 09:57中国新闻网 】 【打印

7月2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北京签署了中俄关于国界线东段的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图。中国外长杨洁篪就此表示,这标志着中俄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全线勘定。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中新网7月25日电 香港《文汇报》7月25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事实证明,梅德韦杰夫上台后,不仅没有偏离前任普京的对华路线,反而更加倚重对华关系。不过,中俄之间存在大力拓展的空间并不意味着两国未来的对外政策会逐渐趋同。两国既有互相借重的地方,又有相互差异。因而,中俄关系一方面要超越在面对共同压力下的功利性、暂时性,构建面向未来的牢固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利益。

文章摘录如下:

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21日的匆忙中国之行再次将中俄关系向前推进一步。在其与中国外长杨洁篪会面之后,两国外长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件。此举表明,两国东段剩余边界的水陆勘界工作全部完成。黑瞎子与银龙两岛主权的划定和预定于奥运之后的移交,将使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此后再无纷扰。

在随后胡锦涛主席会见拉夫罗夫期间,两国元首互传信息,都声称将优先处理和发展与对方的外交关系。这种异口同声的定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国越来越紧密的战略关系和日趋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今年三月梅德韦杰夫就任俄联邦总统以来,中俄关系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指引下,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拓展。短短四个月间,两国元首两度会面,年内还将登场元首和政府首脑的相应会谈。从梅德韦杰夫把中国作为其首次出访的第一个独联体外国家,到俄罗斯对中国汶川地震灾后的全力救助,到对中国奥运的大力支持,到此次两国东段边界线的最终底定,都可以看出,中国在俄罗斯新政府的外交图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法律专业出身的梅德韦杰夫,并不像之前有些评论预测的那样,上台后将主动缓解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相反,从对美国毫无遮掩的批评以及在西线一系列的强硬举措上,可以清楚看出,普京晚期那种锋芒毕露的明快外交风格及进攻性外交路线在梅氏时期依然保存,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火药味。

事实证明,这位新总统上台之后,不仅没有偏离前任普京的对华路线,反而更加倚重对华关系。毕竟,在俄罗斯西线安全压力没有减轻、北约、欧盟持续东扩、布什政府加快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情势下,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关系最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当然,优先发展与中国的外交关系,除了俄罗斯安全上的现实考虑,还有更深远的权力谋划。假如说,叶利钦后期将外交政策由“全面倒向西方”向“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调整,显得还有些情绪化倾向的话,那么,从普京时期开始,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则变得更有理智和富有长远眼光。原因在于:一、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已经决意要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民主式道路,要与西方适当拉开距离;二、更重要的是,从普京后期开始,全球战略重心已明显开始转移,亚洲成了经济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而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传统权力中心地位正一步步遭到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需要提前布局,利用自身东西兼具的地理优势,发展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关系,并以此反击西方。

在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在推进世界多极化、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反对西方国家的人权、价值观压制,在寻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道路等方面,中俄之间都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共同需求。两国有互相接近和大力拓展关系的充足理由和空间。可以发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两国开始采取一致或互相协调立场的姿态。在日前安理会审议关于津巴布韦的制裁案,在非洲事务,在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当中,两国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通力合作。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两大常任理事国和新兴快速崛起的两大明星工业化体,两国的这一合作姿态必然相当引人注目。它表明在当前世界,一方面多极化格局正加速成形,另一方面,国际政治当中的经典原则─均势的作用也日渐突出。

不过,中俄之间存在大力拓展的空间并不意味着两国未来的对外政策会逐渐趋同。实际上,和俄罗斯咄咄逼人的进攻性外交明显不同,中国外交属于典型的防御性。和俄罗斯相比较,中国并没有面临那样迫切的安全压力,中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采取现状政策,并努力劝服周边地区和全球大国接受中国崛起,成功并获益的可能性更大。中国更愿意在“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引下,与美国和西方国家通过对话化解分歧和压力,而不是像俄罗斯那样寻求强硬对抗。可以说,两者既有互相借重的地方,又有相互差异的地方。因而,中俄关系一方面要超越在面对共同压力下的功利性、暂时性,构建面向未来的牢固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利益。(李因才)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李因才   编辑: 郭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