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十次分裂

导读:

马英九重批王金平,连战直言“挺王批马”。王金平涉关说,引爆台湾政治风暴。有分析称王金平这样重量级的人物离开国民党,恐造成国民党分裂。回顾历史,国民党经历了多少次分裂,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相关策划:马王心结由来已久][独家盘点:马英九的“反腐”成果]

      
西山会议会场

1925年:
国民党右派另立中央
毛泽东等被宣布开除国民党党籍

1925年11月23日,邹鲁、谢持、林森、张继等12名反对容共的国民党右派中央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在西山碧云寺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史称西山会议。会后,他们在上海另立中央,形成“西山会议派”。

西山会议宣布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并开除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职务,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争斗开始明朗化。

(图:1925年,西山会议会场)

     
1927年,下野后的蒋介石

1927年:
宁汉分裂
中共南昌起义 蒋介石第一次下野

1927年4月,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北伐到达南京,与武汉的汪精卫党中央因处理中国共产党问题发生分裂。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对立,却因分共等问题失势,最终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只好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在1927年8月下野。

同月,在江西南昌,由共产党影响的军队针对国民党的分共政策发起了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官方称之为“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地领导战争和创立军队,是以武装斗争形式反对国民政府的标志性事件。

(图:1927年,下野后的蒋介石)

1928年,邓演达在英国

1928年:
国民党左派脱党建第三党

1928年,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脱离国民党,建立国共之外的“第三党”(1947年改名“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1949年后成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党派。

(图:1928年,邓演达在英国)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的合影

1931年:
国民党各派百万人混战
蒋介石第二次下野

1930年,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西山会议派”和国民党内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军事首脑,发动挑战蒋介石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又称中原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超过百万,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

蒋介石虽然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在党内争斗中失势。再加上“9•18事变”后,蒋“不抵抗”激起全民义愤,不得不再一次“以退为进”,在1931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

(图:中原大战前,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的合影)

汪精卫与东条英机

抗日战争:
汪精卫叛逃组建伪国民政府 统治近半个中国

1938年,汪精卫以国民党中央副总裁身份,带着周佛海、陈公博等国民党亲日派大员,打出“曲线救国”旗号逃到越南河内,投靠日本。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组建由日本扶持的汉奸政权“汪伪政府”,国民党中央斥其为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官方也将该政权称作“汪伪政权”。

“汪伪政府”控制范围包括现在的苏、浙、皖、鄂、湘、赣、鲁、豫等省以及上海市,所辖伪军数量超过一百万人,几乎与在华日本军队的数量相当,中国也成为了唯一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伪军数量与侵略军队数量相当的国家。

(图:汪精卫与东条英机)

何香凝和李济深等人的合影

抗战结束:
国民党左派出走建党 1949年后成大陆民主党派

1945年10月,国民党左派在重庆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1946年4月,国民党左派在广州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后更名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

1948年1月1日,民联、民促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在香港联合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民联和民促继续存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1月,民联、民促并入民革,宣告结束。

1949年后,民革与前文所述的农工党一同留在大陆,成为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参政党,李济深、何香凝、章伯钧等许多领导人担任国家、政府、政协的重要职务,和目前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并无主从关系。

(图:何香凝和李济深等人的合影)

蒋介石与桂系人物李宗仁、白崇禧的合影

解放战争后期:
蒋桂对立 蒋介石第三次下野 国民党败退台湾

1948年,经过3年激战,国民党在军事上已处于劣势,国民党内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白崇禧趁机借美国之力向蒋介石施压,要求其下野。11月间,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明确提议蒋介石交权,由李宗仁代理总统。12月底,李宗仁向中共提出五项“和平主张”,其中第一条便是“蒋总统下野”。白崇禧则在武汉散播言论:“蒋氏如再坚持不下野,白崇禧部队将退出武汉,让开长江一线给中共。”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宣布第三次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

蒋桂图穷匕见3个月后,国民党政府所在的南京便被解放军占领,不到1年又丢掉整个华南,国民党最终败退台湾,势力所及只余一省。蒋、李、白三人也命运各异:蒋介石撤往台湾,继续执政直至老死;李宗仁终身不敢踏上台湾岛一步;白崇禧未听李宗仁劝阻,横死台北,至今死因成谜。

(图:蒋介石与桂系人物李宗仁、白崇禧的合影)

1989年 李登辉在郝伯村陪同下巡视金门

1993年:
新党独立
打破国民党、民进党两党分庭抗礼局面

1988年,蒋经国逝世,蒋介石家族淡出台湾政坛,李登辉主政,在党内排斥异己,推行“本土化”路线,引起党内激烈斗争。1989年,立法院内的国民党少壮派立委以“新国民党”为名成立问政团体“新国民党连线”,诉求党务改革,挑战李登辉等“主流派”,却连遭打击。

1993年2月,郝伯村“内阁”下台,标志着“非主流派”已排除出国民党权力核心,“主流派”更放话:“以后没有新连线的位置,对党不满意就离开”,“新国民党连线”遂决定另组新党,与国民党分道扬镳,打破了台湾岛内国民党、民进党两党分庭抗礼的局面,形成“鼎足三分”之势。

(图:1989年,李登辉在郝伯村陪同下巡视金门)

李登辉 连战

1996年:
台湾第一次“总统”公投
国民党多名大佬出走 实力大减

1996年3月,台湾举行第一次“总统”公民直接选举,国民党内的亲蒋派欲借公投机会,对抗逐渐暴露出“台独”野心的李登辉,共分出“李(登辉)连(战)配”、“ 林(洋港)郝(柏村)配”、“陈(履安)王(清峰)配”三组人马参选,选举结果为“李连配”胜出。

国民党虽然在选举后继续掌握政权,李登辉也借此彻底击败党内其它派别,但林洋港、郝柏村、陈履安等重量级人物的“出走”加速了国民党的分裂,大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实力,为2000年“大选”败选埋下了伏笔。

(图:1996年,李连配胜出)

连战和宋楚瑜

2000年:
台湾第二次“总统”公投
宋楚瑜受压脱党 国民党一分为四沦为在野党

2000年“总统”选举,李登辉支持连战参选,刻意打压国民党内的政治明星宋楚瑜,甚至利用“兴票案”打击宋楚瑜的清廉形象,并动用行政资源针对宋进行个人调查,结果让民进党坐收渔利。陈水扁最终以39.3%的得票率获胜,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宋楚瑜得票率为36.8%,而国民党的连战得票率则为23.1%。

败选后,宋楚瑜成立亲民党,一些本土派出走则成立台联党,加上之前分裂出走的新党,国民党自此一分为四,势力衰微。以至于在2004年“大选”中,虽然连战、宋楚瑜一弃前嫌合作参选,仍旧不敌民进党陈水扁与吕秀莲的组合。

(图:连战和宋楚瑜)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