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台海现状和主要岛屿分布图
资料图:毛泽东接见八六海战功臣
目前,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包机直航已全面展开,这标志着两岸经贸和人员交流更为紧密。不过,具有军方背景的台湾《青年日报》却在10月10日称,两岸直航势必触及台湾“国防”最敏感的神经——台海中线问题,故必须以“国家安全”为最高原则。台海中线这一概念由何而来?台湾《全球防卫杂志》2008年8月号载文对此进行了报道。
驻台美军最早提出
文章指出,台海中线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半个世纪前。1955年,美国空军第13特遣队正式参与“协防”台湾,并在海峡上空划定一条防空警戒线,该线后来以美国空军首任驻台司令戴维斯准将命名。美军1958年9月17日颁布的作战条令就曾规定:“经判定为敌机,且若该机飞越‘戴维斯线’以东时,即认为存在敌对行为,将予迎击并歼灭之……”
然而,台军多年来对台海中线却一直刻意回避。直到2004年5月间,时任“国防部长”的李杰接受“立法院”质询时,才首次公布这条线的具体位置。事实上,台海中线又分为空军与海军使用两种:前者由北纬27度、东经122度至北纬23度、东经118度;后者由北纬26度30分、东经121度23分至北纬23度17分、东经117度51分,中段还带有一定弯折。
据分析,台湾军方公布的上述坐标,源于当初的台美共同防卫计划“乐成联盟作战计划”,该计划根据《台美共同防御条约》制订,并随时间推移定期更新,1979年才告废弃。所以严格说来,今日的台海中线已非“戴维斯线”,而是台美双方根据原始的“戴维斯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逐步修订所得。
海战惨败迫台接受
根据前述美军作战条令,可知“戴维斯线”在1958年金门炮战时即已存在,台湾海空军也对此知情。不过,美军当时没有刻意限制台军战机和军舰的活动范围。换言之,此时的“台海中线”并非台军在海峡活动的西界。否则,就不会有1965 年5月1日的“东引海战”、同年8月6日的“八六海战”乃至1967年1月13日在金门附近爆发的“一一三空战”,这三次战斗均发生在中线以西靠近大陆一侧。
那么,台海中线究竟从何时起成为台军巡逻的正式边界呢?在台“国防部”编辑出版的《国光计划——口述历史》一书中,多位台军退役将领表示,1965年“八六海战”的惨败,是台海形势的重要转折点。1965年夏,蒋介石决定“反攻大陆”,并提前实施各项配合行动,“八六海战”就是在对潮汕地区进行侦察时爆发。但由于此战完全失败(编者注:台军两艘战舰被击沉),蒋介石“反攻作战”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此后,台方的作战方针便逐步由“反攻大陆”转变为“防卫台澎金马”。所以,美国如在60年代末向台军提出“不过中线”的建议,被接受的可能性相当大。这也许就是“一一三空战”成为台海最后一场交火的原因(编者注:台军此役损失战机1架)。当然这一原则也存在例外,像对大陆东南沿海的侦察和“外岛”护航等任务,台军仍在持续进行。
编辑:
解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