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澳报:马英九骨子里对大陆有孤芳自赏式的偏见
2010年01月05日 16:50台海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台海网1月5日讯 澳门新华澳报4日发表富权的文章说,马英九在“元旦祝词”中再次宣示“不统、不独、不武”,展示了其“保持现状”的两岸政策主轴。实际上,其在“元旦献词”中所强调的“这不是消极地维持现状,而是积极地争取一段足够长的时间,让台海持续和平发展,让两岸人民透过经贸、文化各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瞭解,淡化成见,并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为两岸争议寻求一条务实可行的出路”、就暗喻了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已从“先经后政”后退为“先经缓政”以至是“只经不政”。

因此可以预料,在今年一年内以至是其第一个四年任期内,海峡两岸间的经济性事务性协商仍将继续进行下去,因为两岸关系是马英九就职一年多来唯一的政绩所在,如果连这把“刀子”都扔掉了,那马英九就连二零一二年的连任都不要想了。但是,要指望他极极以其是被动消极地展开与对岸的政治对话,则不切实际。因为这不单止是他担心过分“倾中”会影响他的“二零一二连任”大计,而且在骨子里,他对大陆地区的“民主制度”、“人权保障”、“法治水平”、“创新设计”与“生活品质”诸方面,存有孤芳自赏式的偏见,不愿与之“合流”。这与他是否坚持反对“台独”的政治立场无涉。

马英九在其“元旦献词”中最具争议性的一句,是“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也早已成为主权在民的民主社会。我们应当充满自信,台湾的未来,当然是掌握在我们二千三百万人的手中。”有人分析认为,这句“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是其“隐性台独”或“B型台独”的表白;但也有人反驳说,这一表述并未脱离马英九一贯的“一中各表”的立场,这与陈水扁“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表述是有差异的。马英九也一再强调,他的“一中”就是指“中华民国”,领土就是“中华民国宪法”规定的范围。马英九还特别强调过,他是“中华民国”的“总统”,不是“台湾国”的“总统”。

这后一种说法,如果是使用在马英九单独论述“中华民国宪法”时,或许确是可以说得通。确实,在“宪法一中”的立场上,其领土及于中国大陆(“还有外蒙)的“中华民国”,确是“主权独立国家”,符合“一中各表”的立场。但问题是,马英九在“元旦献词”的这句话,是置于专门表述两岸关系的段落的,其前面有“从前年执政以来,政府恢复两岸协商,始终坚持对等、尊重的立场”,后面有“正因为中华民国是民主国家,两岸政策必须受到国会与舆论的监督,并向人民负责,任何攸关人民福祉的两岸协议,政府一定真心听取各界意见,加强与在野党和人民沟通,以寻求共识,争取支持”。这么一连贯起来,“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这句话,其内涵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是将与台湾当局进行两岸协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置于对等、平行的关系的。因此可以说,这句话用在两岸关系上,是明显的“特殊两国论”的翻版。尽管它比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性质要轻一些,但仍难以掩饰其“独台”的定位,完全背离了马英九自己曾参与研拟的《国家统一纲领》及“国统会”对“一个中国”的定义。

实际上,当年“国家统一委员会”在颁布《国家统一纲领》后,也公布了《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虽然对“一个中国”的涵义,仍然坚持“应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但目前之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份”,并指台湾当局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一个中国”。此即是台湾当局所主张的“一中各表”的理论基础。因此,《国家统一纲领》的最终目的,就是“海峡两岸应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经过适当时期的坦诚交流、合作、协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识,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而且还订有“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的进程。比照这个“时间表”,目前两岸间己基本上完成了“近程——交流互惠阶段”的大部分内容,甚至还已完成了“中和--互信合作阶段”中的“开放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任务,只差在“两岸应摒除敌对状态,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在国际问题互尊重,互不排斥,以利进入互信合作阶段”。但是,马英九却就是“卡”在“两岸商谈结束敌对状态协议”上,此显见其对进行两岸政治谈判是持拖延态度的。

这一点,在马英九“元旦献词”中的“而是积极地争取一段足够长的时间,让台海持续和平发展,让两岸人民透过经贸、文化各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瞭解,淡化成见,并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为两岸争议寻求一条务实可行的出路”中,可见端倪。因此可以说,马英九不但是放弃了“国统纲领”的“时间表”,而且连“国统纲领”的本义--追求国家统一,也已放弃,而代之以“为两岸争议寻求一条务实可行的出路”。--这个“两岸争议”指的是什么?语焉不详,既可能是指两岸对“一中”的不同看法,也可能是指其他各领域的不同看法,但肯定就不是国家统一。这也就难怪,马英九的任期即将过半 ,但仍不愿恢复被陈水扁终止了的《国家统一纲领》及恢复“国统会”的运作。而不要忘记,陈水扁在“终统”时,作为有份研拟“国统纲领”的马英九,是义愤填膺并严辞批判的。

因此,马英九在“元旦献辞”中表态“共建和平环境,深化两岸交往”,只是“方法论”,并非“目的论”。在私,为的是要保住他就职以来唯一的政绩——两岸关系缓和,否则连这项政绩都失去了,那就真正是“昏庸总统”了。在公,则为的是避免台湾陷于“边缘化”。这一点,他在“元旦献辞”中的“因应‘东协加一’,调整全球布局东盟”部分,就说得很清楚。而且,他要与大陆洽签“ECFA”,也是为了方便与其他国家洽签“FTA”。

尽管如此,马英九却又在“元旦献辞”中,不自觉地将两岸关系与政治挂上了勾,那就是“两岸关系的缓和,也获得国际社会普遍的肯定,连带增进中华民国与主要国家间的互信,打开深度交往的大门。在国际社会中,台湾象征的意义,除了‘自由’、‘民主’、‘繁荣’以外,又增加了‘和平’一项。从前许多国家回避台湾,深恐卷入两岸对立,如今两岸和解,他们开始愿意与我们商谈免签证待遇或避免双重课税协定,也有更多国家愿意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及其相关活动,这些都是两岸关系缓和的附带效果。”不过,他又强调,“政府也不会一厢情愿,将台湾对外关系完全寄托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我们会采取平衡原则,让两岸关系与对外关系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会有所偏废。事实上,两岸和解增加了台湾的国际空间,也使我们更有意愿与信心继续深化两岸关系,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把马英九的现实主义完全暴露无遗。

然而,马英九似乎是忘记了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也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两岸关系中的经济合作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然会自动突破“只经不政”的桎梏。届时,要挡也挡不了,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义为转移的。实际上,台湾过去就曾有过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一方面,当台湾的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民主化的浪潮兴起,而终于导致解除戒严,实行民主政制。另一方面,当台湾的经济发展到了瓶颈,导致大量台商到大陆寻求第二春之时,什么“戒急用忍”、“积极管理”,都阻挡不住其脚步。因此,当两岸签署了“ECFA”,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两岸政治对话就自然而然会来,所谓“积极地争取一段足够长的时间”之说,必然会被历史证明是判断失误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郑永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