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眷村文化纪实
2008年07月03日 20:07 】 【打印

因为居住地点与居民因素,眷村发展出台湾社会现象中相当特殊的族群与人文现象,目前有学者将其视为台湾相当重要的次文化。一般而论,早年此种无产权房舍群聚通常所占区域大小不一,其文化氛围自成一格。在国民党当局统治初期,语言,习惯,文化鲜少受眷村外环境影响。即使渐趋搬离眷村的眷村第二代,在国家观念,伦理概念,家族意识,中国文化感受,均与眷村外的社会有较大对比。这种气氛使部分迁出者仍怀念眷村生活。

因“外省人”圈居的眷村生活与周遭台湾“本省人”居住环境相当不同,以致眷村居民多安于封闭生活领域,无法融入语言、文化十分不确定性的外遭环境。另外,其无法融入因素,也为眷村第一代居民多已年迈力衰,不愿轻易改变既有生活方式。也因此,有人曾以“竹篱笆”来形容居住于眷村外省人的自我圈禁。

1950年代因国共内战迁台的眷村人民,一般都有效忠“中华民国”、反对“建立台湾独立国家”的想法,认为台湾是短暂居住地。另一方面,因眷村居民无偿居住眷村的优惠等措施及“228事件”的发生,让部分鹤佬人对眷村居民怀有省籍情结、少数甚至产生仇视。近年来的省籍隔阂已经减少很多、“反攻”甚至“反共”等观念也淡化,但投票行为、中国认同与对台湾新“独立国家”的认同仍是眷村新移民与旧有住民关系紧张的主要来源。

政治上,以军中国民党党部发展出的黄复兴党部至今于眷村仍有其相当影响力。眷村至今仍有“族群动员”、“族群投票”的事实存在。眷村及外省人有支持泛蓝军、支持候选人为外省族群、反对泛绿政权的族群动员及族群投票行为。该行为造成许多地区选票分布难以反应眷村外的民意,多少造成台湾族群对立及造成两极化的社会纷争。

以2001年“立法委员”之高雄县凤山市数眷村投票行为显示,泛蓝阵营获得的有效票达八成。其中,泛蓝最大党国民党占三成八,泛蓝第二大党亲民党获得四成二选票(相对于本省族群对泛绿的支持率一般都低于七成)。如该例,因眷村票数常占眷村所在选区总选票的六成左右,因此眷村或黄复兴党部常为台湾选举的变量之一。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