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成功在务实和多元化
2008年07月17日 20:38大公报 】 【打印

为期一周的第十八届香港书展昨日开幕,会展中心又出现万头攒动的盛况。去年书展,入场人次为六十八万,今年展期多了一天、展馆也由三个增至四个,预料观众人数将会超过七十万大关。

《大公报》今天发表社评说,书展的成功,可以说是香港创造的一个奇迹。香港社会,文化、阅读风气并不浓厚,但为什麽每年的书展可以吸引数以十万计的市民进场,其中还包括大批年轻人及少年儿童?这里面实在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香港书展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可以归结为三点主要原因,就是:多元、创新和务实。

书展在世界上一些大城市也有定期举办,如德国的法兰克福书展就大大有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盛事;但是,这些书展,除了文化、阅读层面上的交流、推介外,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易”场所,大批出版商、书店老板、作家、学者教授以至书评界在此交换市场讯息、签订出版合约,一般市民、读者与书展的关系是不大的,非“书迷”更鲜有关心或进场。

社评表示,但是,恰恰相反,香港书展除了在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一定的“看货”成交作用外,更主要的还是一个面向市民大众、普罗读者的展销场所;展出的书籍,不需要有什麽严肃内容或高层次的学术价值,作者多非名家,更多的是头一次拿起笔的“新丁”,甚至有的出版社也名不见经传,可能只是三两个年轻人自掏腰包的组合而已。但就是这些“蚊型”出版社、无名作家、大众化的出版物,构成了香港书展多元、生动、亲切的特色,读者入到会场,不会感觉到读“正经书”的沉重,而是彷佛进入到一个巨大的“知识超级市场”,想看什麽就拿什麽,而且在五花八门的“货架”上总会找到自己想买的“东西”,最终大包小包的买了提回家去。这种不摆“读书”架子、不讲知识高低的气氛,正是吸引众多市民进场的根本原因。

而且,在书展上,完全可以看到香港人头脑灵活、高效快速的一面,今年以来股票市场节节上升,大批教人如何买股票和投资各种金融工具的书籍马上应运而生,摆满了书架上最当眼的地方。还有港人近年喜欢出外旅游和讲究健康饮食,这类书籍也占去了不少位置。如果主办当局以文化学术为唯一取向,则书展肯定不会有比三十二度还要“热”的盛况。而阅读本来就应该是赏心乐事,书本未必都要“文以载道”,只要“开卷”,就是“有益”。书展能够结合市民的实际需求,推动阅读风气的目的才能达到。

社评认为,今年书展还有一项创举,就是推出了以香港本土文化为主题的“阅读香港”系列,一些结合实地考察和资料整理的书本,介绍了香港的旧楼、街道以至殡葬风俗等“集体回忆”,采用的不是学术报告而是年轻人容易接受的实录手法,如此对保留传统文化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还有近年大量参展的内地出版社,对提高和补充香港书展的文化学术价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作品对港人增加对当前内地社会的了解也很有帮助。过去常说香港是“文化沙漠”,那一年一度的书展就是这个沙漠中的绿洲和奇葩。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陶学钢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