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黄玉浩:长江大学3名学生可不可以不死
2010年01月13日 16:06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2010年1月12日,“影响时代的力量—凤凰网百度时事沸点”落地盛典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黄玉浩接受凤凰网专访。

看到长江大学三名学生:方招、何东旭、陈及时救人牺牲的新闻图片时,黄玉浩觉得他们是那么的真实,就像身边的普通人,像弟弟。这与我们接受的教育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完全不同。但是这3条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就消逝了呢?即使是救人,为什么形成了这样一个悲剧的结果或者说叫悲壮的结局?正是这样的念头刺激这黄玉浩去深入现场探寻答案,到了那里才发现他们是有机会继续享受和同龄人一样的大学生活……

黄玉浩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很多事情,也许只有5分钟,方招、何东旭、陈及时的父母就不用承担一辈子的丧子之痛。

访谈实录:

凤凰网:在整个回顾2009年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惆怅,但是有一件事情让大家一直非常非常地感动,就是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的事情。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每一个人希望看到的,而在感人的事情之后,又披露了一些诸如见死不救的这种情况,又让人觉得气愤。作为事件的披露者,现在回想过来,此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黄玉浩:我记得这个事情发生是在2009年10月24日,当时三名大学生救人遇难,这样的一个新闻我是在网络上看到,我没猜错的话,可能就是我们凤凰网转载的一条消息。

因为我们做调查记者这一块,每天要关注很多原生态的,包括最初的一些社会新闻,但这条新闻一开始并没有十足打动我。就是说这个国家救人,然后又遇难,或者牺牲了也好,这种事情可能每天都在发生。为什么这个事情会促使我向单位去申报这个选题,去调查这个事情?

因为我看到当时转载新闻里边那三张照片,就是关于这3名大学生的照片。他们的照片很是触动我,我后来写了一篇《采访手记》,在这篇《采访手记》里面,我提到了这3张照片。我觉得他们特别的真实,因为我作为一个80后,从小接触过或者接收过的一些英雄教育,他都是高大威猛或者阳光健康的。但是这3名大学生在我看了以后,就像我身边的普通人,像我的弟弟,我的弟弟也是90后,比我小7岁。我形容他们一个留着蹩脚中分的发型,还有一个有着毛茸茸的小胡子,还有一个做出了一个表情,好像在和自己的兄弟说话,说加油兄弟,或者说那小子看起来真帅,这种鲜活感。让我觉得这3条生命为什么就消逝了呢?即使是救人,为什么这个形成了一个悲剧的结果或者说叫悲壮的结局?

这个事情促使了我想沿着这个脉络去到当地,正如我后来《采访手记》中所说的那样,从一开始我就没想去着塑造一个英雄,因为在中国是不缺少塑造英雄的媒体和记者的。我想要的是为什么这3名大学生会死,谁来解答我他们可不可以不死,可不可以不用成为烈士,成为一名英雄,这就是我做这个选题最原始的动机。

到了当地以后,并不是说我抱着这种挖阴暗面的心理,到了当地才知道这个事情。而是在和救人幸存的一些大学生,我们面对面谈话的时候,包括采访的时候,他们自己在痛哭流涕,他们一直在说一个事情。就是说如果那些人伸出了手,如果消防队员、如果110队员、如果有营救队员能及时的赶到,就不会有今天的这种局面,就不会有3名鲜活同学生命的流逝,这个事情深深的震撼了我。

凤凰网:听您这样讲述,好像又回到了当初看到那3个孩子照片的那种情景,确实刚才您说的,就像自己的弟弟一样,就是那种很亲切的感觉。我记得当时有一篇博文写到,就说这个事情再怎么表扬都不为过,再怎么批评也不为过。

黄玉浩:是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很多事情

凤凰网: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我不知道您有什么样的期许?尤其在这方面,以后如何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黄玉浩:因为我是一名调查记者,普通的记者,可能这个社会每天发生了许多这样的一些见证者,或者是可能离这事件比普通的公民要近一些。

我唯一的期许就是作为我个人而言,我可能会更多弘扬这个社会的美,更多的披露这个社会的恶,不管是惩恶也好,不管是扬美也好,总之可以更好的实现这个社会的普世价值,以及我们公民社会,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的担承的东西。

我作为一个记者,对其他的公民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正如我在报道中披露了有渔船见死不救,包括有打捞队员携尸要价这种情况,也有很多人质疑我,其实他们每个人是没有救人的义务,而且时间那么短,救与不救可能都改变不了这种结局。

但是我想说的是不是这样的,也许只有5分钟,但这个时间可以很短,短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原谅自己,时间那么短,我能用来做什么呢?我能改变什么呢?但是时间同样很长,长到要让三位遇难大学生的父母来承担一辈子失去亲人的痛苦。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晨芳)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