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维稳思路需要从根本上转变
2010年01月12日 21:44 凤凰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孙立平:维稳思路需要从根本上转变

2010年1月12日,“影响时代的力量—2009新境界,凤凰网百度时事沸点”落地盛典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接受凤凰网专访,就2009年的社会事件发表了看法。

孙立平认为,中国并没有处于社会动荡期,中国的社会群体事件频发由于利益的冲突引起,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长效合理的制度和规则。孙立平认为中国目前在维稳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维稳思路,从追求一时的天下太平到追求社会的长治久安转变。

以下为访谈实录:

凤凰网:回顾2009年,可以说是社会群体、矛盾事件一个多发期,这种事件在您看来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吗?

孙立平:最近这些年,社会矛盾确实比较多,但是我觉得可能有几个最基本的判断:一,虽然这些社会矛盾比较多,疆独、藏独这样极少数的事情之外,绝大多数应当说都是利益的问题。我觉得定位的问题非常重要,这是第一。

第二,有些社会矛盾看起来是比较激化的,包括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但是这些问题主要是和利益问题处理得不好有关系,一些社会矛盾会激化和利益的问题处理不好有直接关系。

第三,为什么这些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会处理的不好?我觉得不是某些政策、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到了这样一个时期之后,如何用制度化的方式来解决利益关系、调整利益关系?这样一个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前几天我看有一个帖子,有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他说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只有我亲爱的祖国需要维稳呢?现在这个情况应当说不是很正常的情况。中国是世界上社会矛盾最多的吗?不是,但一个政府把这么多的精力用在维稳上,是世界上很少见的,所以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这跟我们定位这些问题、处理这些问题的思路有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我们夸大了或者说把这个事情看得过分严重,然后去追求一时的天下太平。有的时候是用一些事情自己吓唬自己。中国在市场经济建立了之后,需要有最基本的制度建设解决这些利益关系。但是由于自己吓唬自己,缺乏自信,追求一时的天下太平,而忽略了制度的建设,甚至把这些制度建设,看作是和暂时的稳定相矛盾的。所以这样实际上是维稳的路越走越窄。这是我现在最基本的看法。

我不同意很多人认为的说中国面临着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讲三句话:第一句经济迅速发展,第二句政治基本稳定,第三句社会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不能够过分估计发生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十年前我就是这个判断,现在也仍然是这个判断,这是第一。

第二,为什么遇到点事情就会发生群体性事件?弄得我们很紧张,这和我们缺乏制度化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关系的。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什么样的?人们首先应该去想规则。比如说马路上,人们开车发生了刮蹭,发生刮蹭之后,哪怕撞得比较严重,很少看见两个人打得头破血流,有时候互相递颗烟,还聊得很密切。为什么呢?他首先想的是规则,他相信的是规则,只要交警来了,派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谁的责任你跟人修车就是了,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

但是现在我们这社会是什么?我们这社会是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维稳其实成为制造不稳定的根源。为什么呢?因为解决问题的标准就是看你会不会维护稳定。如果你是老实人一个,遇到了问题连闹都不会闹,没有威胁到稳定,没有任何人会给你解决问题的。现在实际上老百姓也学会了,一遇到点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怎么去闹。

所以我说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首先想到的是规则。但是我们这个社会,你遇到点问题的时候你会首先想什么?第一个去找人,第二个我怎么去闹。你会闹的话,哪怕是没理,到最后也能闹出点理出来;你就有理,你不会闹,刚才说老实人一个,没有任何人会给你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甚至是规模比较大的群体事件,是因为我们缺少这种制度化方式。不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这个时候,社会矛盾在世界上各个国家是非常突出的。让我们政府需要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维稳上,我觉得这样一个判断是错的。

这些年来为了维稳,我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所以我觉得现在是需要思路有一个根本转变的时候。

凤凰网:您觉得多长时间可以转变过来?对这个制度能够建立起来有信心吗?

孙立平:这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基本的思路,要从追求一时的天下太平到追求社会的长治久安转变。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就是制度化的建设,有一套制度化的方式处理利益关系,同时这一套方式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一种制度化的机制,它同时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晨芳)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