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应站在童工角度反思童工现象
2008年05月04日 10:19新华网 】 【打印

作者:陈霞

这几天,广东省东莞市存在的“童工现象”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根据《南方都市报》4月28日—30日的系列报道来看,东莞目前已发现的这些童工主要来自四川凉山,他们在遭遇多个环节共同盘剥的情况下,不但从事着繁重的工作,还几天都难得吃上一顿饱饭,甚至有些小女孩惨遭不法分子强奸,他们想要逃跑却遭遇“死亡威胁”。

随着媒体报道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包括主管部门、专家以及经济学家等开始反思童工现象。应该说,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让它上升到社会各界关注的高度来讨论,是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但是,我想问一句:在有关部门的集中整治之下他们离开工厂之后将会去何处呢?回到老家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凉山当地已经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到东莞,配合东莞当地执法人员解决童工问题,最后让他们回老家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此前这些童工为什么会来东莞呢?仅仅是因为他们遭遇不法分子的欺骗吗?在贫困山区,因为贫穷,有些家的孩子连小学都没有上完就辍学了,不仅如此,缘于农村医疗保障条件的匮乏与滞后,一些农村居民常年遭遇疾病之苦。也因为穷,无钱看病,他们几乎是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正是因为他们长期面临这样的生存困境,使得不少孩子从小就有了闯出去挣钱的想法。

然而,外面的世界是复杂的,这些连小学都没有念完的孩子们,面对外面截然不同的陌生世界,有的还保持着生活在农村时的那种“稚嫩”和“纯朴”,他们对在外面生存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和常识,比如法律常识、权益意识、安全意识等等,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使得他们很容易相信他人,进而上当受骗。有时就是已落入了“黑工厂”,他们都可能不觉得自己正在遭受他人的盘剥,而觉得这只是在外混所必须遭遇的“一种状态”或“一种方式”而已。在这种意识下,即便政府主管部门把所有的非法工厂全关闭了,但这些为了求生存的孩子们,也会通过其它方式比如隐瞒年龄等,为自己营造一个“可劳动的生存空间”。

因此,站在童工自身需求的角度来看,我们反思“童工”现象,目光不能只限于雇佣童工的工厂企业和政府的监管上,更要从源头追问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童工”来。笔者认为,如果不能尽快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努力消灭贫困,不让他们的教育、医疗等基本的公共性服务得到满足,童工现象将难以从根本上杜绝。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陈霞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