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吴市场厉股份等经济学家
2009年09月04日 09:54《竞争力》 】 【打印共有评论0

温三农

中国改革自农村发端,30年后又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掀开了新的篇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一次次考问着中国改革的底线。

1989年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影响下,农民收入的增长连续3年下降,这在改革后还是第一次,全国上下对农村改革的前途和命运掀起一轮空前的反思,温铁军就在此时开始崭露头角。

1993年,作为政府安徽农村调查组的成员,温铁军在《经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文章,认为农村问题主要受宏观政策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1995年,温铁军又提出以“三农问题”取代“农业问题”的政策建议,得到中央主要领导肯定并成为国家重大政策,“三农问题”就是在这段时期作为一个概念进入公众的视野。

1999年,温铁军的博士论文《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在12月份的《读书》杂志上发表,不仅把现在的三农问题,也把100多年来历史上的三农问题作了分析。

温铁军此文一出,“三农问题”刹那间成为全国上下尤其是政府和知识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头一个阐述“三农”概念、从理论上梳理“三农”问题,以11年农村调查经验推动“三农”问题进入决策层和理论界视野的温铁军,顺理成章地以“温三农”的称号成为全国知名的三农经济学家。

温铁军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理论贡献,最主要的是其对三农问题的演绎。他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源自两个主要矛盾,一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所有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体制矛盾的发展中国家,都有三农问题。温铁军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路径是“农民、农村、农业”,而非主流的提法“农业、农村、农民”,意图通过组织反映9亿农民数量上的意见优势,改变现在的利益分配格局。

温铁军对“三农”问题的调查和反思为他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夯实的实践基础。对于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深刻了解和寻求中国特色解决办法的执着,温铁军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进行新乡村建设,让三要素回流,让农民稳定在农村。他喊出:18亿亩土地红线不能动,如果土地私有化,城市将出现贫民窟,农民无地则反。

温铁军对中国“三农”问题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即推进了农村调查研究运动成为“用脚做学问”的著名经济学者。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农民的代言人,温铁军受过不少质疑和攻击,但他义无返顾。

温铁军简介:

温铁军,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理事长兼院长。1999年获农业部颁发的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获CCTV颁发的“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奖”;2004年获杜润生基金会颁发的“农村发展研究奖”。

张价格

尽管在企业改革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但张维迎在中国经济学界首发贡献却是提出价格改革的双轨制理论,给了襁褓中的中国市场经济一纸出生证明。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但由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价格机制。

价格,在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看来,就是资源配置的信号,就是马路上的红绿灯,价格机制搞不定,计划经济转商品经济就转不成。

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就不断对价格改革进行摸索,但国企与民企,工业品与农产品的价差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国务院开了很多次会议讨论价格改革,但发现小调解决不了问题,大调经济承受不起,进退两难。

不得已,1984年9月3日到10日,《经济日报》等媒体牵头在浙江德清县举行了首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召集全国124位改革派青年精英专门讨论价格改革问题。由于此地曾是干将莫邪铸剑之地,所以此会议在中国改革史上被称为“莫干山会议”。张维迎作为一个年轻的经济学者,因为该年4月写就的《以价格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一文而入选124位学者之列。

在论文中,张维迎系统地提出了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价格体制改革的具体办法,可以参照农副产品价格改革的办法,实行双轨制价格,旧价格用旧办法管理,新价格用新办法管理,最后建立全新的替代价格制度。与价格调整相比,价格体制的改革是一个连续的逼近过程。问题不在于第一步是否就完全合理,问题在于它是不是趋向于合理。

在莫干山会议上,经过“调”、“放”两派的激烈争论执,最终张维迎的观点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支持,会议将张维迎的观点写成报告《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被认为这种改革思路“既避免了大的震动,又可解决问题”。价格双轨制由此成为中国价格改革的官方政策。

价格双轨制不仅在中国建立了自由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而且成为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双轨制并不局限于价格改革,而是扩展到外汇市场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险改革以及所有制改革等。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整个中国经济就成为了一个双轨制经济。

务实的双轨制保证了从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的平稳过渡,避免了经济剧烈振荡,由此使得改革与发展并行不悖。双轨制也缓解了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使得中国的改革基本上成为一个帕累托改进,而不是一场剥夺既得利益的革命。

正是张维迎极度现实的改革逻辑导致其自从提出价格双轨制以来就一直生活在争议当中。

如今,张维迎无疑是一个公认的主流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他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对政府重大措施出台具有影响力。综观张维迎的思路属于纯粹的市场逻辑,说的得都是实话,但良药苦口,实话难听。

张维迎小传:

1959年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西北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奖得主James Mirrlees教授和产业组织理论专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