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经济特区
2009年08月31日 10:26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0年: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

1979年1月,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在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利用外资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当即在这份来信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拟聘请外籍人士当企业经理,遭到一些人的责难。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拍板道:可以聘请外国人当经理,这不是卖国。

2000年11月14日,深圳召开庆祝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大会。同时,在深圳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上,矗立起一尊邓小平的塑像。

塑像的矗立,体现了深圳特区人民对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立经济特区的倡导者的深深缅怀之情。

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经济特区就是伴随这首《春天的故事》诞生的。

1979年1月,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在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利用外资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当即在这份来信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3个月后,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的同志在发言中明确提出要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负责人关于试办出口加工区的汇报后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始终保持军人气质的邓小平,就像下达作战命令一样。

根据邓小平的倡议,又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党中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出口特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汕头、厦门的设置问题”。

1980年3月,中央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5月,中央在总结深圳、珠海两市试办特区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广东省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特区建设好,其次是珠海,汕头、厦门两个特区可以进行规划,做好准备,逐步实施。并进一步要求将深圳特区建成兼营工业、商业、农牧业、住宅、旅游等项事业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同年8月21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诞生了!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迈开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聘请外国人当经理,这不是卖国

经济特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最初几年步履维艰。邓小平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

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业区拟聘请外籍人士当企业经理,遭到一些人的责难。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拍板道:可以聘请外国人当经理,这不是卖国。

就这样,我国的经济特区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984年,经济特区的建设进入第5个年头。5年来,对这项重要的创举和崭新的试验,人们充满了希望。当然也有一些人疑虑。有人说:“特区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飞地’”,“香港市场上‘水货’之源”,“走私的主要通道”,甚至还有人把特区比拟为“旧中国上海的‘租界’”。特区的建设者们面临着巨大压力。

这个时候,邓小平来了。他说:“经济特区是我的提议,中央的决定。5年了,到底怎么样,我要来看看。”

1月24日下午,邓小平来到深圳当时楼层最高的国商大厦,登上26层的大厦天台,居高临下,俯瞰市容和四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当时,已近黄昏,寒风袭人,气温只有11摄氏度,80高龄的邓小平毫不在意。随行人员两次要为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拒绝了。陪同人员指着旁边正在建设的国贸大厦说,这幢楼要建53层,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建设者们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再过一段时间,我们站的这个楼就是“小弟弟”了。听到这些,邓小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沉思片刻后,缓声说道:“看见了,全看见了,全看清楚了。”

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月26日下午,邓小平结束在深圳的视察,之后又赶到珠海。

过了两天,当深圳人得知邓小平在珠海专门为珠海特区题词时,他们恍然大悟。是啊,深圳这几年究竟怎么样?外面的风声雨声一直不断。今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到深圳视察过了,能不能也请他给深圳题个词,打个“分”,看“及格,不及格”?这既是深圳人的渴望,也是全国人民的需要。

于是,深圳市领导经过商量,决定委派市接待处处长张荣赶往广州,请邓小平题词。

张荣1月29日夜接受任务,30日一早到达广州。他通过有关方面将深圳人的请求向邓小平汇报了。当时邓小平想回北京再题,但也没有把话说死。张荣看有希望,就在那儿等“机会”。

第二天,即1月31日,深圳人继续在焦急地盼望着……

到了2月1日农历大年三十这天,早饭后,邓小平照例在广州珠岛宾馆内小花园散步。但是,他好像在思索、琢磨着什么……

还是家人最理解他的心思。邓小平散步回来,看见女儿邓楠等已将笔墨纸砚铺放在大厅的方桌上。邓小平先在大厅的沙发上坐下来,喝了口茶,问在场的张荣:“题什么?”

此刻,张荣非常激动,一边急忙从公文包内取出几张草拟好的题词稿递给邓小平,一边说:“随首长吧,首长题什么,我们都一样高兴。”

邓小平略略看了看草拟的题词稿,就把它推到一边。尔后,站起来,走到桌前,拿起笔,在砚台上蘸了蘸,目光在纸上谋划了一下书写的布局,又将毛笔沉浸在墨池内,饱蘸浓墨,在纸上一字一字地题写――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题词这天本是2月1日,邓小平却将日期写在他离开深圳的1月26日,这是为什么呢?显然,邓小平题词的内容是他在深圳经过两天全面深入调查考察后得出的结论。下这个结论,是他几天来深思熟虑的结果。

回到北京,邓小平又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的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邓小平建议: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邓小平的第一次特区之行,给“经济特区该不该办”的争议,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对特区更快的建设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外开放的步子加大了!

从1980年至2000年,特区的成就是辉煌的。特别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标志,深圳特区在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1.2%。这是一个令世界惊叹的奇迹。可以这样说,创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计并始终关注和支持的一项崭新事业。

经济特区在全国的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积累了新鲜经验,在我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对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亲临特区视察,对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经济特区这个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将发挥带头作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秦功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