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议改进公务员考录制度
2008年03月10日 08:00新华网 】 【打印

新华网重庆3月9日电 (记者朱薇) 国家2008年度公务员网上报名的第一天,由于网络报名人数过多造成系统瘫痪,有着“中国第一考”之名的公务员考试其火暴程度可见一斑。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上,“凡进必考”的公务员招录原则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考试高手未必是业务能手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自1994年正式建立以来,现已形成“凡进必考”的招录原则。据统计,2007年12月,有64万名考生参加了2008年国家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公务员考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我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年轻公务员的能力结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规划局局长蒋勇说,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政府机关选拔人才的一个通道,其作用和贡献毋庸置疑。但是,招录公务员“凡进必考”,也带来严重问题。

蒋勇说,仅就考试分数而言,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无法与刚毕业的大学生同堂而论,实用人才无法进入公务员队伍,这给用人单位带来麻烦——有能力的人用不到,新手又不能马上用。“以前,市规划局从各条渠道都能引进人才,拿来就用,业务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结构都很强。现在,通过考试招来的大学生,用来很不顺手。”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程贻举说:“现在一些大学生为参加公务员考试,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天天拿着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背,个个都是考试的高手,社会上的人怎么考得过他们!”

“考试考得好的人,不一定工作能力就强,而且十几分钟的面试也测试不出这个人能力到底有多强。在政府机关当公务员,最终看的不是成绩,而是工作能力。”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汪夏也表示,因此公务员“凡进必考”,保证了一个层面的公平,却产生了另外层面的不公平。

代表委员忧心高分低能的“三门干部”

据重庆市人事局调查发现,随着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的执行,从家门、校门直接进入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增多。许多用人单位和基层群众反映,近年来新招录的公务员虽然在学历、理论、谈吐上具有良好素质,但对社情民意的了解能力、处理复杂社会矛盾的能力,以及与百姓的沟通能力都多有欠缺。

在西部农村的一些基层法庭,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这里担任助理审判员工作,虽然常常是处理一些赡养老人、邻里纠纷引起的小案件,但由于缺乏庭审经验和与农民打交道的经验,往往半个小时就能下判的案件会拖上一两天,甚至在法庭上还出现当事人与法官就赔偿金额讨价还价的情况。

“在农村,一般农民都没参加过什么庭审,让他陈述基本案情,他可能从祖宗三代的渊源开始说,而一些年轻的审判员不能控制庭审。”汪夏代表说,基层法院中很多书记员有很好的办案能力,是成为法官的好苗子,就是由于公务员考试分数考不过大学生,而无法走上审判岗位。

蒋勇代表还认为,更严重的问题是,在国家一些部委局,很多工作人员都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因对地方和基层情况不熟悉,经他们起草出台的一些文件操作性不强,地方执行这样的文件产生的问题可想而知。

这一观点也得到重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董事长华渝生等代表的赞同。

“凡进必考”当改进

国家通过公开、公平的渠道,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为公务员队伍选拔优秀人才,是有必要的,而一视同仁的考试原则也让一些弱势学生有了平等的上升通道。但同时,代表委员们也提出,“凡进必考”太绝对,仅凭分数论英雄的公务员考试办法该改改了。

“别再拿公务员考试作为政府选拔人才的惟一通道。”蒋勇代表建议,政府吸纳人才时应增加些渠道,对一些特殊人才,别拿“凡进必考”的硬规定一棒子打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马之庚说:“在我们集团工作的员工,要到总公司来,必须要有5年地方工作经历。”他建议,今后国家应出台一些辅助政策,比如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必须要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起码中央部委招录公务员必须要有这个限制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也表示,公务员“凡进必考”,结果很可能将一批不善于考试或没有时间准备考试、但非常有能力的人挡在政府的大门外。我国自古就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除了考试,可采取“例外形式”录用有才者进政府机关,但必须制定“例外形式”的规则,并严格监控规则的操作部门,要注意杜绝这个例外形式成为腐败的桥梁和关系户的通道。同时,对人才还可考虑先聘用,待工作单位考察其工作能力合格后,再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试合格者再予以录用。

此外,刘明华委员还提出,大量的优秀青年集中于公务员岗位,整个社会的人才配置就会严重失当,将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国家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应尽快从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入手,让行业之间的差距趋向平衡,另一方面要大力改善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让更多人去创造财富,而不是等待分配财富。国家、社会该给“中国第一考”降降温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高欣艺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