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
2007年10月31日 16:10投票数: 顶一下  【

一、引言

国际极地年(InternationalPolarYear,英文简称IPY)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高强度的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奥林匹克"盛会。国际科联(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发起,世界极地考察国家将在2007-2008年开展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本次国际极地年的宗旨是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活动,在极区建立全面、系统的观测体系,系统地获取数据;探索极地科学前沿,增强对极区与全球关系的认知与了解;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和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吸引和培养新一代极地科学工作者。

目前,参加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国家和国际科学组织有100多个、科学家5万多人。中国科学家积极地参与了国际极地年活动的组织策划,酝酿提出了16项科学计划。其中我国科学家提出的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英文缩写:PANDA(熊猫计划))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积极响应,已经被确定为国际极地年核心研究计划。

国家海洋局在中国极地考察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指导编写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纲要)》及其实施方案,广泛听取了各极地考察机构专家的意见并组织数次专家院士论证,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总体方案)即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二、中国参与国际极地年的必要性和意义

国际极地年(IPY)是全球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利用现代高科技探索研究全球变化前沿科学问题的大规模、高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活动,有极地考察"奥林匹克"盛会之称。迄今为止,国际极地年已经开展了3次,每一次都使人类对南北两极和地球系统的认知有了跨跃式发展,同时,国际极地年倡导的合作精神为人类和平开发与利用南北两极树立了典范。

首次国际极地年(1882-1883年)有12个国家参加,开辟了极地考察的科学时代。

第二次国际极地年(1932-1933年)有40个国家参加,在北极地区建立了40个常年科学观测站,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第三次国际极地年(1957-1958年)发展成国际地球物理年,有67个国家参加,在南极地区建立了65个常年考察站,得到了"板块漂移学说"的直接证据;发现了地球辐射带;促成了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诞生,并直接导致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南极条约》的诞生,"和平利用南极"从此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理念。

2007年开始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将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国际极地考察合作行动,美、英、加、法、澳、俄、挪、日等极地考察大国都以此为契机,大幅度增加对极地考察的投入,组织大型的极地考察行动,抢占极地科学制高点,扩大本国在极地的考察空间,有效维护极地权益,同时,组织广泛的宣传活动,增强本国国民的极地意识。亚洲的印度、韩国也利用这一机遇,通过在南极建立新的考察站、建造新的极地考察船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极地年活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未参加前3次国际极地年,失去了参加早期极地考察和占据有利建站位置的历史性机会。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对我国既是一次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机遇,也是维护极地权益的历史性挑战。我国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抢占冰穹A这个极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组织实施大型国际性项目并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格局,扩大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在若干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取得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成果,提高极地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加快我国向国际极地考察强国行列迈进的步伐,巩固维护我国的极地权益。

三、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目标和实施内容

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加强在南北两极的科学考察活动,加强完善观测体系,探索极地科学新前沿,拓展我国在南极的考察空间并形成区域优势(PANDA断面),了解北极快速变化过程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在一些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领域实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极地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巩固我国的极地权益,广泛宣传极地知识,增强全民的科学意识,造就新一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7-2009年我国将在执行极地考察年度计划基础上,组织实施南极PANDA科学考察、北冰洋科学考察、国际合作、数据共享与公众宣传等四个专项计划。

(一)PANDA科学考察计划

PANDA计划通过在东南极的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这条包含海洋、冰架、裸岩、冰盖、大气和近地空间等诸元的考察断面建立综合观测系统,开展各圈层相互作用关键过程的调查与监测,获取重要的冰芯、海洋、地质、环境等样品、样本和数据,将现代过程研究与历史演化相结合,研究南极地区关键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联,预测未来变化。

(二)北冰洋科学考察计划

北极是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在北冰洋中心区以及北极太平洋扇区等关键海区,系统观测海洋、海冰和大气变化,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我国及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三)国际合作计划

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实施联合科学计划是IPY行动的宗旨之一。通过实施我国牵头的IPY核心计划PANDA,形成我国在东南极科学考察的区域优势,确立2-3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势学科,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原始创新,在一些应用技术领域实现集成创新;通过与主要极地考察国家的优秀科学家共同开展考察研究,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提高我国南极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四)数据共享与公众宣传计划

实现数据共享、争取更多的公众参与、普及极地科学知识是国际极地年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行动包括:

(1)数据和样品管理与共享

(2)公众参与和宣传

四、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预期成果

1)满足我国在极地的战略需求,巩固维护我国的极地权益。

2)推动我国第一个内陆科学考察站的建设,将我国南极考察空间拓展到冰穹A,扩大在南极的实质性存在,加快我国向国际极地考察强国行列迈进的步伐。

3)建立PANDA断面上海洋-海冰-冰川-大气-外层空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观测系统,形成我国在东南极的区域优势,为持续开展地球科学前沿研究奠定基础。

4)在若干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取得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成果,提高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5)加深对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的认识,为研究北极系统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依据。

6)在一些区域和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格局,培养、稳定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7)加强全国公众参与极地科学探索活动,提高国民的科学意识。

 

   编辑: 赵亮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