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条”何以让外媒记者充满感激
2008年05月27日 09:00红网 】 【打印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境外记者在用镜头、文字记录中国人民全力救灾的过程中,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也深深感染和感动着外国媒体记者。

路透社记者这样叙述他在汶川灾区的经历:在映秀,那些失去了一切财产的人们却不断往我手里塞吃的、喝的。一个为失去了女儿而伤心的老人还不忘吩咐自己的丈夫给我做一碗面条。当面条递过来的时候,我非常坚决地拒绝了。但是,他们一再坚持,担心我不吃是因为害怕不卫生。如此一来,我已经别无选择。我狼吞虎咽地吃下面条,有些不好意思,但在24小时都靠饼干和花生充饥的情况下,这碗面条让我充满感激。(5月26日新华网)

一碗面条让一位外国媒体记者“充满感激”,一定蕴含着极不寻常的意义。在地震灾区,让人充满感激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无论是灾区人民群众焕发出的不屈斗志,还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凝聚力,亦或那种对生命的尊重、珍视,还是无私无畏的奉献……都展现了人性中最伟大、最让人敬佩、最令人震憾和感动的光辉。而一碗灾区人民亲手为外国记者做的面条,其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碗面条”本身。

什么能让人永久铭记于心,并为之感动和感激?不正是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在灾难面前的守望相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么?那紧张而又有序的灾后重建工作,那些在废墟中依然执着地寻找每一个亟待救助的生命的人们;那些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忘我工作和战斗在一线的政府工作人员、人民子弟兵;那些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活下去,而奉献出宝贵生命的人民教师们;那位幸存下来,给过路者默默提供开水的老农;那些已经失去了一切财产,却拿着赖以维持生存的食品,不断往过路人手里塞的真诚和爱心。还有那位让外国记者永久铭记、心存感激,虽然饱含丧失儿女之痛,却给他做面条充饥的老人……

财富的多少、价值的高低,其实并不能衡量事物的珍贵程度。一碗面条,论价值或许不足称道,但是,当灾区群众在物资极为匮乏、自己吃和住都没有妥善解决的情况下,却如此自发地将有限的食品、饮用水呈给其他需要的人时,还能说他们不伟大吗?难道这不就是最弥足珍贵的么?一碗面条,放在其他地方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在灾区这样的特殊环境,这样一碗足以“解决”饥饿问题的面条,他的价值还能用事物的本身来衡量吗?这不正体现了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不正是让外国记者为之“心存感激”的真正原因吗?

“大爱无言”。一碗面条传递着一种大爱,展现着人类最美丽的光辉,传承着无私、无畏。在地震灾区正在演绎着多少乐于奉献、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佳话。一顶帐篷、一床棉被、一件衣物、一块面包、一瓶水,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之间,先人后已、互帮互助……这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让人不得不为之“心存感激”的承载。“爱是永恒的,爱是可以传递的。”这种“博大的爱”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光辉,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而存在。

“抗震救灾”是一首坚强不屈的歌,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度体现,阐释了人性中的最美光辉。外媒记者对于“一碗面条”的心存感激,不正是源于对灾区人民所焕发出的人性光辉的感动和强烈共鸣?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毕晓哲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