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热评中国抗震救灾:人道主义光芒获世界尊敬
2008年05月26日 16:07《环球》杂志 】 【打印

  “我们都是汶川人”,成了中国网民最近的一句流行语。中国政府、军队和人民在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芒,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人道主义的光芒和勇敢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领导人、政府、民众和一些民间组织、团体、企业等,纷纷把关注焦点集中于汶川大地震及中国的抗震救灾行动。世界各大通讯社如美联社、法新社、日本共同社,各大电视台如英国BBC、日本NHK、美国CNN等,以及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时报》、日本《朝日新闻》、法国《世界报》等大报,都以较大篇幅、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汶川大地震及中国的抗震救灾工作。

  美联社在一则报道中感慨地评论说:“自从地震发生以来,世界各地的报纸头版和电视新闻频道都充满着对震灾的同情。中国政府迅速全力以赴的抢救,并允许媒体对地震进行史无前例的广泛报道,这使中国百姓和外国人得以共同感受这场巨大的悲剧。”

  汶川大地震前的一段时间,一些西方舆论歪曲炒作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和奥运圣火传递活动,恶意诬蔑中国,CNN主播卡弗蒂甚至公开辱华。与这些表演相比,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西方政要及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评价与报道的确出现了变化。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中国因为这次牵动人心的救灾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光芒和勇敢,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为什么一场地震灾难会引起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发生如此对比强烈的变化?为什么在地震灾难中浴火重生的中国引起全世界如此强烈的关注与关怀?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不乏人类普遍固有的关爱生命的同情之心,正所谓“人间有情,送大爱渡劫难”。

  但在这其中,又不仅仅是同情心的问题。一如人们所知,2005年,美国在“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中死亡1000余人,可是国际舆论在同情美国的同时,却并不同情布什与美国政府,美国政府与军队在应对风灾中的表现受到普遍责难,布什的支持率当时也降到新低。

  显然,世界对中国的观感变化,不仅在于对生命的关爱和同情,更在于中国在震灾中的出色表现——灾区人民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坚强、全国人民对灾区的奋力支持、各级政府和军队在大灾面前表现出来的快速应变能力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

  他们让遇难者知道背后有国家的支持

  截至5月22日的统计显示,汶川大地震中死亡人数达51151人,受伤288431人,失踪29328人,包括北川、汶川等重灾区大批乡镇村庄变为废墟。但灾区人民面对灾难,没有被压垮,没有失去信心。灾区秩序井然,不少受灾群众抛开自己在震灾中所受的磨难和失去亲人的痛苦,迅速投入救灾行动。

  北川县民政局长王洪发在震灾中失去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5位亲人,可他顾不得悲伤,顾不上安置亲人,义无反顾地投入救灾。人性光芒感动了外国记者。一位叫约翰·沃塞的外国媒体驻华记者记述了震后次日他在灾区现场的见闻,包括灾区人民分送给他食品,超过配给定额为他的汽车加油等。他采访过灾区的一位村书记。这位书记在地震中失去了5位最亲的人,包括父母、妻子和两个孩子,但他强抑悲哀,奋勇救灾。他的坚毅表现打动了这位记者。

  西班牙《先锋报》评论说:“在废墟中,中国农民仍旧待人亲切慷慨,他们是人类的一座丰碑,一场造成数万人死亡的大地震反而使之更加坚不可摧。”英国《观察家报》发出同感:震灾造成了伤痕,“但我们也看到了忍耐、尊严、勇气和爱”。

  震灾发生后,一位贵州网友发帖鼓励灾民:“你们要坚强,要镇静,要相信我们会伸出援手来帮助你们”。终于,在废墟中深埋了179个小时之后,在汶川,一位名叫马元江的被从废墟下解救出来。为了救他,救援队花了30多个小时,在废墟中小心翼翼地挖出了一个10米深的通道,展开了一场挑战生命极限的时空大接力。比拯救马元江难度更大、耗时更长的抢救,正在灾区持续着,一个个足以用“奇迹”来形容的生命力故事随之诞生……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高欣艺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