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需迁移灾民调查:留还是走其实由不得他们
2008年06月09日 06:31中国新闻网 】 【打印

 

 

选择与观望

一个村民讲他的理论,“就是嫁人,也要看看那家条件怎么样,哪能随便就跟了人家”

更多的犹疑,不是搬与不搬,而是搬到哪里。

当初知道移民的地方有两个,元坝和剑阁,几乎所有申请外迁的灾民都填了元坝。两个地方都属于广元,他们知道元坝比剑阁富裕。

元坝接收1000人,剑阁接收2000人。有的灾民在临走前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石坝乡有人迁到剑阁,有人迁到元坝。乡领导用第一批和第二批来区分,不提迁往地。有的灾民为了能迁到元坝,自己背着行李去找当地政府,被劝了回来。

在灾民安置点,话题都和搬迁有关。石坝乡的一个村民讲他的理论,“就是嫁人,也要看看那家条件怎么样,哪能随便就跟了人家”。

马公乡村民刘思均则认为,争也没用,不是能争得到的。他被分到了剑阁,可以选择乡。他看了看三个乡名,选了一个叫公兴镇的地方。“它名字里有公,马公乡也有个公字,算是缘分吧。”

青川移民办副主任王方明说,灾民安置的原则是重灾区优先。也就是受灾越重,安置的地方越好。但是很多人受灾差不多,移民办也只能随机安置。对于剑阁和元坝的各个乡镇的情况,他们也了解得并不清楚。

“不排除有的灾民在等待更好的地方。”关庄镇移民工作负责人王治说,很多灾民在观望。曾经有消息传出要迁往浙江,激起了灾民很大的热情。

“浙江是个好地方。”村民何自三说,那边条件好,自己还可以学着做小生意。

观望的同时,灾民也会心慌,也许没下一次了呢?也许下一次地方更差呢?

衔接的难题

“双方衔接的问题,是难点之一。”剑阁和青川双方,都对此印象深刻

对于剑阁县来说,接收2000移民并不轻松。

剑阁也是地震的受灾区。剑阁县副县长贾剑生说,剑阁在这次地震中有近20万人无家可归。剑阁地质灾害点有256个,接近万人要在县内完成内部移民。他说,县里压力很大,但本着轻灾帮重灾的原则,他们必须接受,“这是一个政治任务”。

广元市副市长张兴德说,之所以选择剑阁和元坝,是因两地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可以腾出土地给灾民。青川3000移民当时情况危急,必须移出,只能先在本市范围内解决。而广元境内的其他区县或承担着大量的水库移民任务,或土地资源不够,没有移民的条件。

从地震发生到青川县第一次移民,中间只有10多天的时间。最开始的工作,显得有些慌乱。

“双方衔接的问题,是难点之一。”剑阁和青川双方,都对此印象深刻。

统计人数是青川移民办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地震发生后,三个乡的交通和通讯都被阻断。乡村干部只能步行进入,最远的乡要步行9个多小时。有灾民投亲靠友,不知去向,无法联系统计移民意向。

青川第一次移民本定在27日出发,但由于可能下暴雨,提前到25日。统计工作并未完成,有的灾民没有来得及赶到。当时的政策就是“谁在谁上”。

由于没有一份明确的名单,剑阁县接移民的时候,没有办法了解移民具体情况。大多数灾民身份证件丢失,到达剑阁后只能依靠口述来确定身份。

第一批移民到剑阁后,先集中安置在一起,两天后由各乡镇领走。

6月3日第二次移民,则直接由车拉到了各乡镇。“减少了中间环节。”王治说,第一次太仓促显得无序。由于剑阁方面没准备好,本来打算一次性完成3000移民的工作,叫停了几天。第二次直接采取了乡镇点对点的方式。

对于这批移民,王治认为,现在只能说是安而未置。这些灾民只是暂时生活在了那个地方,他们以后会怎样,还要看政策下来后他们自己的选择。

贾剑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剑阁只能算暂时性地管起了这些灾民,让他们有水喝有饭吃。之后灾民也许会重新打主意,双方是否接纳彼此,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土地和房屋

凉山乡的徐建富书记说,村民对灾民都比较同情,但让村民出让土地比较困难

吃饭和暂住的问题,当地政府的安置,都让灾民比较满意。

当地的百姓特意煮鸡蛋给灾民,有的村子还凑钱给分到本村的灾民买电视。“老百姓对我们没话说。”石坝乡的王开文觉得很感动。

在帐篷短缺的情况下,每户灾民都得到一顶帐篷。

但是对于土地和永久房屋,就不那么简单了。

2000名灾民被分到了剑阁的30个乡镇,采取分散安置的办法。剑阁县规定,给每个灾民分一亩田地和0.5亩以上的林地。

“从村民手里往外划土地比较困难。”凉山乡的徐建富书记说,村民对灾民都比较同情,但是牺牲利益,就另当别论了。

有土地承包法,村民不肯出让土地是受法律保护的。徐建富说不能强制。另外靠村民出让土地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让出来的土地过于分散,“每家让一分,灾民怎么来种?”

凉山乡接收了9户灾民,共39人。乡里开始的方案是,把村里一块集体土地划分出来,给9户居民做宅基地、土地和林地。由于这块地已经没有人种,解决起来相对容易。

后来,凉山乡一个木材厂的厂长提出,39人都可以到厂里打工。村里划给厂里一块地,灾民可以在此建房。那个厂长提出,可以帮灾民出一半的钱建房,另外的钱可以先从厂里借,之后在工资里扣。村里同时还会给每户2到3亩的土地。

9户灾民商量后,一致同意了后面的方案。

这是被剑阁和青川双方当做一个成功的安置案例。

更多灾民首先要选择的是被安排在哪个村。几乎所有的灾民,都希望能靠集镇。垂泉乡的书记郭龙宝带着灾民到各村逛,让他们看好哪个村子。有人为了挨近集镇,放弃了好的土地。

郭龙宝说,有些灾民到一起就不愿意分开了,本来帐篷已分到了各村,灾民们又偷偷聚到了一起。郭龙宝说他理解灾民的心情,但是全分到一个村是不可能的,毕竟一个村的土地是有限的。

对于分配灾民土地,更多的乡把希望寄托在全家外出打工的人身上。他们希望灾民把这些人的房子租或买下来,就可以种他们闲置的地了。

对于移民关注的子女上学问题,剑阁已出台了相应政策,公办的中小学作为接受移民子女的主渠道,无条件接收移民子女入学。并规定了就近入学的原则。

刘思均知道这个政策后松了口气,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好一点的学校里读书。

而对于永久性房屋的建造,剑阁县认为更加头疼。因为国家的政策还没有出来,县里的压力比较大。他们担心,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建房会不会成为剑阁县的“无私奉献”。另外,剑阁也有几万人的房子需要重建,如果因为青川灾情重,青川灾民的政策更优惠,那同样需要重建房的剑阁老百姓,会不会有怨言?

顾虑与回流

董天桃背着行李回了关庄。在马公,他种的是玉米,在剑阁要种水稻,他不习惯

还是有人离开了移民地,虽然是少数。据青川移民办统计,比例在百分之二三左右。

王治认为这是正常的,有的人去时就是单身一人,去看看情况。觉得不错再把家人接去,不好就继续等待。

贾剑生认为,回流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不习惯。其次是期望值太高了。有的灾民要求很高,但好的地方肯定以前已有老百姓了。

马公乡的董天桃选择了回乡。他背着行李回到了关庄,准备再走回马公。

“还是家里好。”他说,分到的乡里,百姓对他不错,但是他觉得不适应。在马公他种的是玉米,到剑阁要种水稻,他不习惯。另外他不喜欢那边的水,喝惯了家里的山泉。他还认为到了旱季,他被分的那个乡会缺水。

还有的人不愿接受租或买别人房子的建议,他说,谁知道那个房子是不是危房?但他又担心如果他不买,他在村里就不会有地。

另外一些人是“请假”回乡的。他们还不确定要不要继续留在剑阁。他们准备先在家里把东西看好,收收庄稼,等国家的建房政策出来,再做打算。

对于他们的回头,和他们同迁移的一些灾民不认同。“再差也比原来地方好。”王开学说,人不能太不知足。

广元市负责三个乡移民小组的副组长李智说,市政府正在研究灾民的永久性房屋的问题。他们希望除了国家补助外,还能从金融和贷款上解决灾民的建房资金问题。市政府还在讨论,建房资金是否可由当地政府先行补助。

王治说,最重要的还是看国家对灾民房屋的补助政策。很多观望的灾民就在等待这个政策,政策一下来,他们就会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来做最后的决断,留还是走。

青川移民办的何国明说,移民工作到现在才仅仅是开了个头,“以后肯定有很多问题出来”。他说时间长了,灾民难免和当地的百姓有摩擦,他们的心理是否能够承受?双方能否融入彼此?另外善后工作如何跟上,比如户口身份证办理等等问题。

他说以前移民的经验是,过了十年,还会有人往回跑。不过,灾民和一般的水库移民有着不同的地方。首先是时间紧急,没有给灾民选择的余地,他们只能听从分配。另外灾民已经一无所有,他们的心态可能和普通的移民不同,容易接受安排。

缺口与等待

广元已没有承受能力,李智希望,国家能尽快协调省外移民的计划

3000移民只是青川移民的一小部分。

县长陈正永说,青川需要移民2万到3万。移民小组负责人李智说,面对这么大的灾情,广元市已无能为力了。四川这次大规模受灾,省内移民的可能性也不大。而四川已承担了很多水库移民的任务,难以再有大的移民容量。

对之前的移民一万人到浙江的说法,李智称,当时只是地市这一级对外的一厢情愿。跨省移民需要国家的协调,他希望国家能尽快协调省外移民的计划。

另外,他认为国家应尽快制订灾民的移民和安置政策,只有国家政策出台了,省市才好对接,下一步的移民工作才好开展。

在王治看来,既然国家在灾难中鼓励投亲靠友,那也可以制订相应的移民投亲靠友的政策,这样有利于缓解移民的压力。

目前在青川关庄镇的临时安置点里,还有许多人在等待,等待第三批移民。

村民刘思均说,他永远忘不了马公乡,他希望有一天自己在外面富了,能开车回来看看自己的家。

马公乡书记黄兴文坐在去往剑阁的客车上,看了看车里,说,人还在,不管到哪里,都忘不了我们马公。

本报记者 张寒 四川广元报道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灾民   黄兴文   青川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印权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