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华战友讲述:失事直升机的最后一刻
2008年06月05日 12:02南方周末 】 【打印

6月1日,邱光华的战友准备搜索失事直升机 本报记者 王轶庶/摄

5月31日下午1时,米-171运输直升飞机在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的时候,解放军总政治部大校李鸣生正在指挥塔采访。透过指挥塔二楼的落地玻璃窗,李鸣生目送邱光华驾驶的米-171运输直升飞机启动升空,跃上蓝天。

按照跟陆航团的约定,第二天早上8时,李鸣生将乘坐直升机赴唐家山堰塞湖采访,等他7时30分赶赴机场的时候,发现气氛异常。机场营区门口增加了岗哨,李鸣生得到的消息是陆航团遇到紧急情况,他的飞行计划被取消。那时候,李鸣生获悉米-171运输直升飞机失事的消息。

在狰狞的山谷中飞行

军旅作家、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策划部主任柳建伟同样是看着邱光华驾驶的直升机消失的。

从理县起飞,向汶川的西北方向行驶,那个地方多山且山势险恶,柳建伟坐藏族飞行员多么秀驾驶的直升机去灾区采访。同机的还有军旅剧作家王海鸰、小说家裘珊珊、著名军旅作曲家雷鸣、作词家任毅等一行10人的抗震救灾体验生活小分队。

5月31日13时,根据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命令,成都军区陆航团派出3架直升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执行运送三医大医务人员至理县的任务。14点20分,任务完成后,3架直升机从理县按预定飞行高度和路线返航。由特级飞行员邱光华机长驾驶的米-171运输直升机在飞经汶川时,与在汶川执行任务的另一架直升机会合,两机目视跟进飞行至汶川县映秀镇附近时,局部气候骤然变化,遭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双机随即采取上升高度、拉开距离的飞行方法。

陆航团飞行技术检验主任、特级飞行员多么秀当时就是跟邱光华编队飞行的机长,他回忆说:“邱光华机组是从理县过来。我一起飞他就跟我联系上了。联系以后,我问他高度和位置,他说快到汶川了。我说高度多少,他说2200。到了草坡乡侧方,我问他能不能看到我,他说不能。我就说我保持速度120,你保持180的速度向前追。他说好。过了一分半钟左右,他就告诉我,我能隐隐约约看到你。我说你继续保持这个速度,到银杏侧方。他说,基本赶上你了。我说那就好,我就保持速度150。这个时候,在银杏前方大约2公里左右,他的高度是2200,我的高度是1800。这个时候下面就基本看不清了。天气突变,低云。我就说,准备上去,到云上去。我就直接拉升飞机上升高度,准备飞到云上去。他告诉我你速度不要小于150,我保持120。我说可以。过了30秒,他又问一次,速度多少,我说速度160。我说你是多少,他说是120。这时候就失去了联系。”

柳建伟不愿意说陆航团的飞机失事。“失事是在和平时期的说法,陆航团的飞行是战争状态下的军事行为。抗震救灾的严酷程度不亚于一场战争,陆航团的将士们每天都是冒着生命危险飞行,那是一种非常态的飞行,它的失事是一种伟大的牺牲,值得我们永久铭记。”

在高空飞行时,柳建伟把汶川一带的崇山峻岭形容为“狰狞”。“以前山清水秀的汶川,现在从飞机上看,汶川的县城,岷江对面的山冒着烟,余震随时会引发泥石流的倾覆。一个月前苍翠的山峦现在变得苍黄,站在山前一百米处就会有灼热感。这种灼热肯定跟岩浆的活动有关。”

汶川、北川、安县灾情依然严峻,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有孤岛,地面有数万人出不来。当地的部队在进行风险评估,那里的山体随时会在6.5级地震来临的时候粉碎性垮塌。军人要立生死状才能行动。在汶川有一个孤岛,三百多名官兵,四百多名民众被困,长达七天,海事卫星电话也无效,官兵跟外部失去联系,最后终于摸出孤岛,四十多岁的团长见到军长抱头大哭。

柳建伟乘坐的由多么秀驾驶的直升机拉起来的时候太阳还在,他还能看到远处邱光华的机身。飞行十分钟后就阴云密布,之后他们就看不到邱光华驾驶的飞机了。

每一次飞行都是生死考验

汶川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在高压云层下,空气的气流变化随时可以让任何飞机直接失去控制撞向高山。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西部高原,从12日地震发生以来,中国陆军航空兵部队屡创奇迹。高山峡谷间,有些沟谷的最宽处只有两百多米,窄的地方仅有七八十米,而像这样的地形几乎绵延了整条航线。侦察时找不到降落场,在低空盘旋了十分钟,好似在地面等了两小时,后来在一块麦地上将长在那里的大树桩拔掉后才降落。

对于直升机失事的消息,陆航团政治部副主任刘云志不愿意多谈。然而对于陆航团执行任务所面临的艰苦和危险却甘苦自知。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主要任务是运送兵力到救灾现场。运送物品难度相当大,第一个是运送物资抢救人员的预定地区电线、高压线像蜘蛛网那么密,而且不规则,如果旋翼打到电线上面的话,只有一个结果,机毁人亡。因为旋翼转的速度相当快。旋翼,俗称螺旋桨,不能打到电线上。高压线地震以后不规则,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还挂在半空中。进去的时候必须高度地关注电线是怎么分布的,余政委说,每次进去的时候,每次到上空以后,头发都是竖的。有的电线中间间隔只有80米,只有慢慢地往下面靠,看到空隙再钻进去。每一次进去,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生死穿越。”

能见度差也是陆航团飞行员遇到的困难,到都江堰察看灾情的时候,能见度不到300米,当时驾机的姜广伟副团长、杨磊参谋长想继续往里飞,飞不进去。当时的任务是察看紫坪铺大坝,看看有没有裂缝,如果地震出现裂缝的话,会很危险。能见度非常差,姜副团长、杨参谋长为了再多掌握一些现场资料及时反馈给省里面,就想往里冲,能见度200米,那是非常危险的,平常训练的时候,绝不允许他们这么干。平时极限是必须超过1500米。现在只有慢慢地往里面靠。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第一次出现有关汶川地震的视频资料是由陆航团提供的,当时姜副团长把资料送到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以后,就再也没拿回来。

第三个不利因素是地震以后,降落点不好选择,降落必须找一块平地,开阔地,不能说是随随便便找一个石头靠上。那里什么也没得靠,想找一个小山坡靠,也没办法,上面有树也不行,飞机降不下去。在降落场的选择上,感觉特别困难,有的时候飞机盘旋将近1个小时才落得下去。一个大队长后来反映,说当时太惊险了,好不容易选到一个点降下去以后,忽然感觉到地震,然后迅速把飞机拉起来,拉起来不到一分钟,直升机原来降落的地方陷下去了。如果反应不及时,直升机,包括直升机上面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山里面,土质疏松,余震特别多。

在往返灾区的直升机里,药品、食品这些救命物资装满了机舱。而直升机在高海拔山区飞行,由于空气稀薄发动机动力不足,载重量越大就越不好操纵。但为了让更多的灾区群众得到及时的救援和帮助,飞行员们往往把最大载重量为3吨的直升机装载到极限。

柳建伟把在汶川的航行看作是生死体验,能活着回来要感谢多么秀的技术和勇气。

邱光华的飞机失事时,柳建伟乘坐的直升机在他的右边,然而,起飞10分钟的时候就被浓雾吞没,什么都看不见了,只感到耳朵剧烈的疼痛,直升机的发动机嘎嘎作响。周遭除了沉厚的云雾什么也看不见。 直到15时10分左右,多么秀驾机爬到比山还高的云层,钻出云层之后看见都江堰的平原地带,从那时候起,他们再也没有看见过邱光华的飞机。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夏榆   编辑: 高欣艺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