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3.0:被“妖魔化”的上海人
2010年02月25日 10:01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2010007期封面:上海人3.0

上海人3.0

2010年是上海世博年,也是上海向3.0时代迈进的关键年份。

建国后的上海,经历了三次蜕变:

上海1.0时代,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上海人克勤克俭,一度曾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在往日辉煌的映照下,上海和上海人的脚步也日益沉重。

上海2.0时代,改革开放后的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伴生的还有物欲至上。房价飙升、股票蹦极……上海的屋檐下,汇集着梦想、成功、财富以及不安与焦虑。

上海3.0时代,人们期待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意味着,生活在上海的人彼此微笑,每个人都有归属感,上海更加热情、更加包容,成为大气、有活力、真正宜居的国际化都市。而这份城市的荣耀,将属于上海人、新上海人。

上海是平的

上海世博会已经进入了最后倒计时。在世博会的聚光灯下,上海与上海人,同时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对于上海3.0时代而言,拥有新价值观的“新上海人”,将面临着平等的机遇,享受平等的权利,成长为气氛平和的都市里,一个心态平衡的群体

本刊记者/关军 特约撰稿/张鹭(发自上海)本刊记者/万佳欢

“上海对我来说,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一片热土,每次从外地归来的飞机一落地,我就提醒自己,这是片值得我奋斗的热土。10年了,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如此提醒我自己。”上海艾肯品牌策划公司总经理王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1999年7月,新疆人王启从广州来到上海,结婚、生子、创业,从此成为“新上海人”。他越来越感受到人在上海的便利,诸如不需要太多的社会关系,办理对公业务时候非常高效,开办公司、缴税、办理劳保等,方便快捷。

全球化时代的上海人

“曾祖父母辈开始,祖父母,父母,本人,全部生在上海的,是上海人。”

“父母都出生在上海或解放前到上海学生意,解放后我国第一次统计人口,并开始登记发放户口簿,开始户籍管理制度,然后,生活在上海并繁衍下一代,现在身份证是3101 开头的是上海人。”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籍省市和农村人员到上海打工,支援大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已在上海落户的均为新上海人。”

这曾是一个网民对于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壁垒森严的定义。而早在2007年,上海平均每3个人中就已有1个是“新上海人”,他们可能来自安徽、山东,但也可能来自韩国、美国,可能是黄种人,也可能是白种人、黑种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人的成分更加复杂起来,更趋于国际化。大量外来人口,包括数以十万计的台商和外籍人士涌入,正稀释和改变着上海人的整体印记。

一个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紧密相联的“新上海人”群落,在上海转向3.0时代的蜕变中,越来越频繁地浮出水面,使得上海人的界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上海外企白领冯蔚更看重的是居住年限,她觉得在上海生活五年以上,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就算是上海人了。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干春晖觉得,虽然普通话在上海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判定一个人算不算上海人,还是要看他是否熟练掌握上海话。“你看,现在普通话越来越普及了,但是在骂人或数钱的时候,一个人要是用上海话,那就说明这是他的母语。”

知名民营书商路金波则认为,能适应上海的文化并在此自如生活的,都算是上海人。他清楚记得自己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2000年9月11日,“9·11事件”一年之前。他从此成了新一代上海寻梦人,很快完成了从文化人到文化商人的角色转换,也适应了这座城市。路金波说自己对有关“上海人”的争议一直不是很敏感。周围接触的外地人、上海人、外国人的比例,早期是4:4:2,现在差不多是6:3:1了,但大家都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王昊青的观点是,在上海出生并成长,就应该算作上海人了。不过,她也有自己的疑惑:自己的儿子已经上初二了,像他的同学们一样,不大会用上海话流利地表达,这让王昊青很着急:“要是连语言都丢了,还有什么上海人的特征?”

周立波则认为上海话永远不会消失,特别是他的海派清口正被更多的上海人所熟悉,很多孩子看了他的表演以后都开始学说上海话了。不过, 鉴于孩子们在学校上课时都不许说上海话,周立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我对这个还是比较有看法的,同学之间还是应该讲方言,一个地方方言的消失,意味着地方文化的消失,这是很可怕的。”

<<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关军 张鹭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