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到薄熙来:盘点60年官员形象之变
2009年10月10日 16:25廉政瞭望杂志 】 【打印共有评论0

“臭货”——“俏货”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没想到在党的高级领导机关工作,又是大学毕业生的我,要找个对象难于上青天。

当时,西南局宣传部的女同志要给我介绍对象,先后介绍了3个都吹了。第一个见了一次面,先问我是什么成份。我老实告诉她,一直填的是“小土地出租”,但分配到西南局之前,组织部的同志说我的成份应为职员,因为我的父亲是革命干部。她一听,反问了一句:“不就是小地主嘛!”一切就此了结。

第二个是个女工,见面后她回家征求她母亲意见,她母亲训斥她道:“你撞到鬼了!怎么去找个双料臭货?”原来,我一是“臭老九”,名列“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的“黑九类”——知识分子,二是“文革”中“炮轰西南局、火烧省市委”中西南局的“臭干部”,岂不是“双料臭货”?当时,我等的形象之差、地位之低,可想而知。

第三个是个小学教师,处了几个月后,莫名其妙地要和我停止交往。一打听,说是她被学校的工宣队长看上了。

后来,我们这批刘少奇、李井泉的“黑苗子”被下放到企业去,我到了重庆山沟沟里兵器工业部的一个三线企业,真是高兴得很。在企业呆了10年后,又回到党政机关,没想到现在公务员这么吃香,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金饭碗”,考公务员比考大学、考研还难,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发展——形象

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277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就有句描写群众解决温饱后的心态的话:“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当时,有人对这一现象感到不好理解,其实,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端起碗来吃肉”,说明老百姓生活好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最刻骨铭心的就是饿肚子。别说吃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因为家里负担重,我几乎没吃过一顿饱饭。1958年大炼钢铁,我当时就读的宜宾一中组织学生到宜宾县观音公社烧杠炭,每天伐木精疲力竭不说,一双赤脚被树刺扎得满是小脓泡,更难受的是忍饥挨饿。过中秋节了,我就是一堆煮红苕填肚子。什么时候有肉吃?大约只有过大年。“放下筷子骂娘”,说明有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种自由基本上是没有的,“舆论一律”,只能说一种话,弄不好就被打成“反革命”,甚至诛连全家“永世不得翻身”。“文化大革命”初期,和我一起分配到西南局的2名大学毕业生,因为和被打成“黑帮”的一位受人尊敬的领导干部一起搞过四清,就收缴了他们的日记,从中查找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进行批判斗争。我本来从1957年起就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中断过。从那件事以后,为了自保,我偷偷地把自己的日记付之一炬,而且从此不再记日记。

可以说,现在不仅我们的物质生活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而且政治上的民主自由也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是,为什么还有老百姓意见那么大?主要还是官员的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由此看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干部的形象要求更高。不仅要有一心一意抓发展的形象,改革创新的形象,还要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清正廉洁的形象。为什么上世纪60年代初群众那么苦那么穷,意见还没有现在大?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那时干部和群众一块苦,没有什么距离感,群众从干部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愿景。

“黑脸”——“红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我便一直在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纪委恢复重建之初,各级党委为纪委充实了一大批党性强、作风实、资历老、威望高的干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纪检干部年纪偏大、学历偏低、思想解放不够等问题。当时,有人把纪检干部的形象概括为“黑脸”,以全国优秀纪检干部姜瑞峰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名字就叫《黑脸》。我虽然只见过姜瑞峰一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他因公来川,应邀向四川省纪委的全体干部做过一次报告。我感到“黑脸”只是他形象的一个侧面,那就是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的一面。他的形象是丰富的、多层面的、立体的。我感到他还是一个非常可亲可敬的干部,对老百姓、对同志包括犯错误的同志,爱得深沉,工作中政策水平很高。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他对送礼的态度,哪些要收,比如老百姓为感谢你送了一篮子鸡蛋,你能拒绝吗?只能以后找机会加倍奉还;哪些不能收,拒绝不了要付款或上交组织;哪些要坚决顶回去,还要批评,区分得清清楚楚,又很讲究处理的艺术。在姜瑞峰、王瑛等许多优秀纪检监察干部身上,完整全面地体现出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央纪委监察部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自身建设主题和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要求。后来又对这一要求深化、拓展和具体化为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四个对”抓住了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的根本、关键和要害,从纪检监察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品格,应当担负的基本职责,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自身行为都进行了规范。

由此,也为干部形象设计提出了一个思路:各行各业的干部,是否也应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在要求和形象要求,把干部的一般形象和具体形象融为一体,变成干部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

60年之变与不变

干部形象也是社会导向,要与时俱进,也要传承优良传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之一就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文_周丽萍

从革命到执政,角色变了宗旨不变

一切变化来源于十六大报告所概括的“两个转变”。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理念到方法,从素质到能力,都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内涵。革命是推翻一个旧社会,“造反有理”,讲武装、讲斗争、讲强硬;执政是重塑一个新世界,“建设有功”,讲发展、讲稳定、讲和谐。对于执政队伍来说,领导方式和执政能力也相应转变。在当前矛盾复杂、利益格局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关爱民生成为时代主旋律,官员身段更加柔软,形象更具亲和力、施政更加人性化。瓮安事件中石宗源三次向百姓道歉,具备标本性意义。

万变不离其宗,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会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执政理念始终不会变。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永远是领导干部形象之魂。

从封闭到开放,观念变了信念不变

干部表情就是政治表情。过去在民众的印象中,领导干部的形象是被格式化的。由于当时过分强调“高度集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很少人敢以“个人”的口吻“表态”或“说话”。他们的喜怒哀乐、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包括真实思想,鲜有流露,更不为公众所知。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形象定位。这个开放首先是执政思维的开放,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尊重科学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其次是自我释放,勇于并乐于展示自己的个人风格。去年奥运前,胡锦涛总书记打乒乓和温家宝总理三大步投篮的场面,被民众津津乐道;而越来越多的官员直言敢言、直抒胸臆的语言行事风格,正在打破传统政坛的沉闷、枯燥的“大多数”形象。

薄熙来说,领导干部是开放的第一形象、第一信誉、第一品牌。越来越多的官员已开始利用网络来展示形象。他们或上线直接与网友对话,或开博直面网络民意。湖南株洲市纪委书记杨平实名上网就引发广泛了关注。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既为领导干部的开放形象提供了更为宽广平台,同时也让他们“无所遁形”,将其一举一动都放开在公众面前。这种“被开放”,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不可否认,在开放过程中,一些干部在多元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冲击下,对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道路失去信心,一心谋私利进而腐化堕落。事实证明,丧失信念,就是毁灭一生。这样的人“就像一头疯狂的野兽,不是掉进深谷自取灭亡,就是被猎人开枪打死”。在万马奔腾、大江奔流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是领导干部形象之基。

从单一到多元,结构变了路线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复制苏联模式,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地方很少有自主权和独立性。早期的干部队伍以工农干部为主,基层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但知识水平较低、视野狭窄、思想凝固,对中央政策基本是上传下达、机械执行。加之政治运动频繁、政治雷区多,干部怕犯“政治错误”,工作中也不敢有任何“出格”。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国家的政治气候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思想解放,政治开明,空气宽松。在支持改革创新和提倡“敢闯敢试”的导向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放权让利”的政策,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为干部施政提供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和更大的政治包容度。

尤为重要的是,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变伯乐选马为赛场赛马,不拘一格选人才,改变了过去对人才的地域、身份、资历的种种限制,各具才能、性格、气质的干部百舸争流、都有可能脱颖而出,从而使干部队伍呈现出鲜明生动、丰富多元的风格和气质。有风风火火的改革闯将、有务实低调的实干家、有儒雅谦和的学者型领导、也有魅力非凡的明星官员……

任是东南西北风,扎根群众不放松。一直以来,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孔繁森、郑培民、王瑛等党的好干部,就是把群众视为亲人,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解民忧、帮民困,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敬仰和爱戴。

但当前也存在一些“三门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历,不会与群众打交道的问题;存在一些领导和机关高高在上、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问题。如今,各级各地都在号召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央也正在树立新的用人风向标,基层任职经历将成为干部提拔的重要条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走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始终是领导干部形象之纲。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