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情爱报告:性容易,性福难
2009年02月23日 16:35新世纪周刊 】 【打印已有评论0

唉,这代人的爱!

相信爱情的人还不少,不过得到爱情,似乎是更难了

■本刊记者/汤涌

三十年前,我爸跟我妈相亲。公园相见,以老妈手里的电大日语教材为标记。

那时候人们时间紧迫地在向四人帮讨还青春,手头不拿本外语或者外国文学的书,你根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我妈学日语,就有可能考进友谊商店,而不是在西郊商店卖雪花膏——前者收的都是外汇券,后者对面就是荒郊野地和动物园。我妈就满怀学习热情地问我爸,学没学外语。

我爸学过俄语,会三句:“缴枪不杀、优待俘虏、举起手来。”这对一个排级军官算是够用,应付正在到来的改革开放则一文不值。受了这种激励之后,我爸回到军校就去借了一堆《许国璋英语》(这书在当时比毛华达呢料更紧俏),记下了几个笔记本的学习笔记。当然,这都是他们确定关系之前的事,等谈婚论嫁的时候,外语课本就都扔下了。

不相信,但还去相亲

相亲是50、60年代生人收获婚姻的主要方式,那时候在单位一个小伙子人缘好的重要标志就是有许多同事大姐忙着给张罗对象——姑娘的亲属往往也会托小伙子单位的熟人“侧面了解一下”对方的为人和不良嗜好——整个流程像极了“政审”。

相亲式恋爱的好处是有人担保对方的人品,坏处是两个人的恋爱进度的内心活动全部在以介绍人为核心的亲友团的严密监控之中。

尽管有如此多的不方便,三十年后,相亲仍然是许多青年男女走入婚姻的必经之路——尽管许多人都不相信这件事非常靠谱,在本刊《2008年中国情爱状况调查》当中,仅仅有19.26%的人承认,自己会在每次相亲之前认真准备。最常见的一种态度则是:“当做一种娱乐活动,能见识各种不同的人。”占31.5%,其次是“不就一顿饭嘛,跟谁吃不是吃”,占到了28.85%。

今天处于适婚年龄的人以70、80年代出生的人居多,对于成长于通讯发达时代、交际广泛的80后来说,拥有这样的态度并不奇怪。也许没有固定的伴侣,但未必缺少性,尽管现在没恋爱,但初恋早在十多年前就结束了。爹妈的着急操心也许正是老一代人的一厢情愿。

这种一厢情愿在社会上不是罕见现象,而是一种社会风潮:在北京的景山、紫竹院、地坛等公园,都有老人举办的相亲会,这种自发的群众活动组织得井井有条,热心者用牌子分开不同的年龄段“80区”“70区”“研究生博士区”许多老年人互相询问对方孩子的条件,有中意的交换照片,看着顺眼,再互留联系方式。全国各地也都有类似的场所。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相亲这种方式,贺岁片《非诚勿扰》当中,葛优扮演了一个四处相亲的中年男人,导演冯小刚就说过相亲这事不靠谱,他年轻的时候相亲过,很尴尬。但是葛优和范伟都说自己的妻子就是相亲认识的。

一般相亲能成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相貌别太一般,冯导可能就吃了这个亏;二是要长得有安全感,范老师在这一点上就非常符合。

这种形式来的婚姻也许未必有惊心动魄的爱,却比较稳定牢固,双方父母先比较满意,就少了许多的口舌纠缠,不信可以看看那些描述不幸婚姻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婆媳、亲家之间、地位悬殊、一方家里穷而造成的,由于城市出生的8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婚姻往往意味着两个家族的联合——共同出资为儿女购置昂贵的房产、共同抚养孙辈……

时代呼唤人品优先

在调查当中,“下列要素,择偶时你最看重哪三个”的选择当中,有超过26%的人选择了人品,21%的人选择的性格,选相貌的占12.5%,排在第三位。和上一代人的学习狂热有相似之处的是,有11.44%的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才华。一如白云评价自己的老伴儿黑土。

这种选择意味着人们择偶时候的务实态度:我们都是凡人,不是汤姆.克鲁斯,离婚对凡人是件很麻烦、很昂贵的事情,所以我们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人品好,忠实、宽容(如果能宽容我们的偶然出轨就更好了),性格温和容易沟通,当然最好赏心悦目,好看点对改良下一代有好处。

至于工作好,可能被裁员,或者被双归;钱多,或许买了中石油就都变废纸了;房子很大很漂亮,遭到地震了也就没有了。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我们能相信的,除了真金白银,那就是一个稳定的婚姻。

当然,稳定的婚姻和完美的婚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超过59%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遭遇过,或者正在遭遇劈腿。

揭批小三,也是2008年的一项新兴网络运动,从姜岩事件中被人肉出来的东方到网站女编辑到迷恋倪震的张茆,这一年只要有女人求助于网络来捍卫自己的婚姻,往往能够得到人肉引擎的一呼百应。周慧敏没求助于人肉引擎,人肉引擎也会替她打抱不平。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欧阳海燕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