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教育困境溯源
2008年12月15日 16:32南方新闻网刘黎霞 】 【打印已有评论0

1994 大学告别免费和分配

“计划”一代: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第一批新生。

“并轨”一代:1994年7月7日,南京考生在37摄氏度的高温下考试。

“扩招”一代:1999年7月7日,上海三位女生在临考前抓紧时间看书。

两个年轻人的1994

服从?不服从?

1994年,这是盘桓在毕业生永清头顶上的难题。像身边大部分的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外交部或大使馆工作,还是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从春天到夏天,这个难题一直让她犹豫不决。

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外交学院的学生就是外交部的人才后备军,从考入大学就捧定了金饭碗,永清修的是双学位,这在当时相当于研究生。但是永清有自己更多的想法,与其在部委里熬一辈子从二秘三秘慢慢爬,为何不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试一试呢?

当年6月份,她最终做出了选择:自主择业。凭借着自己的语言优势,永清进入了北京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丫头脑子有问题啊,金饭碗不要,非得跑去连脚跟都没站稳的企业,值得吗?

这一年的秋天,外交学院迎来了一批新生。

来自安徽农村的学生董林一脸稚气,兴高采烈地报完名后心里却并不舒服,交完1000元的学费后,她有些后悔,如果三年前考取师范当一名老师的话,也许家里老父母不用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却愁白了头。更关键的问题是,接下来四年的生活费怎么办?

两个师姐妹在学校中从未谋面,直到四年后,作为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的永清在招聘毕业生董林时。这次相逢,回首当年,两人才不胜唏嘘。

这一年,中国高校迎来了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自费上学,自主择业,30年教育变革中,她们是教育制度变革最猛烈年代最直接的见证者。

大学不再包分配

1994年,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道分水岭。

这一年,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为指导,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

这份“意见”,明确了今后大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对高校招生改革影响之深远,持续到2008的今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一直被赋予一项重要职能:培养国家干部。在那个年代,学生完全不需要考虑,只要进了大学,就有了一个国家干部的身份。吃的是“皇粮”,什么费用都不用交,每月还有伙食补贴,连医疗费都是全免。

如果还有人对1977年570万名年轻人涌入高考考场的情形无法理解,从依附在大学生身上的这项福利看看,也许能有一点启发。在这场决定前途的大考中,人生轨迹的变化不言而喻。那时,上大学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占有。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