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教师—教师中的“农民工” 安置问题悬而未决
2008年10月20日 17:22中国经济周刊 】 【打印

甘肃会宁177名代课教师转正风波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记者 陈宗立 ★李开南/甘肃报道

甘肃会宁县是一个落后、贫瘠的地方,却有着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因每年高考升学率都位居全国前列,素有中国高考“状元县”之称。而这里也是代课教师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为高考“状元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招聘“公告” 2004年6月28日,会宁县教育局向所属各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在县请代课人员中招考聘用中小学教师有关具体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我县县请代课人员中招考聘用部分中小学教师,《会宁县招考聘用中小学教师公告》已经印发,各乡镇一定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

《通知》还强调:“这次招考工作,牵扯到广大代课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 各乡镇教委一定要充分认识这次招考工作的重要性,本着对全县教育事业、对招考人员本人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认真细致地搞好招考工作。

《会宁县招考聘用中小学教师公告》,也明确告知:这次招考,包括“2002年7月底以前任教、现在岗在册且取得中师(幼师)或师范类大专以上学历的县请代课人员”。

2004年8月2日,招聘考试如期举行。

当时,会宁此举被称为“会宁创举”,而一条“探索代课教师解决之道”的新闻报道,也被国内媒体广为“传播”。时任会宁县教育局长高生云在接受某中央级媒体采访时所说:代课教师支撑了会宁教育的半边天。这一政策让甘肃省其他县的代课教师极为羡慕,因为别的县没有给代课教师这样的考试机会。

考试结果显示,中师毕业生和非师范类大专毕业生参加考试531人,考取者223人;代课教师参加考试440人,考取者178人(后有一人病故)。高生云感叹说:“同一张试卷、同一个分数线,考取比率几乎差不多。” 漫长的等待 在这之后的三年里,177名代课教师自认为已是“公办教师”,但事实出乎他们意料。

2007年9月下旬的一天,一个令他们吃惊的消息传来:三年前一起通过招聘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当年9月份已经全部拿到了全额工资,月工资近2000元;而拥有相同学历和教师资格证的代课老师,工资却没有变化,依然300元左右。

到了10月底,代课教师的“工资”仍然没有“动静”。当地教育界一位相关人士也觉得“纳闷”,因为177位代课教师的《转正定级审批表》和《干部履历表》都已经上交。

“失去耐心”的代课教师们,开始给各有关部门送“情况说明”。

会宁县有关领导高度重视此事,12月9日,先后组织了党、政、人大和政协等机构针对代课教师的有关“说明会” ,及应代课教师们要求的“与党委的见面会”。代课教师们认为组织者“只是玩弄文字游戏,企图赖掉县政府本来承诺的劳动报酬”;而政府方面则认为他们“已经细致全面地宣讲了政策,说明了有关情况”。

2007年12月下旬,会宁县政府有关部门做出要求:177名通过考试的代课教师,必须于12月31日前在续聘合同上签字(月工资比前一年高60元),逾期不签者视为自动放弃。

“迫于压力”,大多数老师在合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有18名代课教师拒绝续聘,“决心坚持到底”。其中1 1名代课教师因未能续聘,被“解除县聘代课教师职务”。从此,这11名被解聘的代课教师,为争取返岗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2008年6月,记者就此事采访会宁县有关部门,会宁县委宣传部部长常太洲表示,该县2008年7月2日就此事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予以专题研究。

2008年7月8日,会宁县县委、县政府就此作出书面答复认为:“王小平等11人未签续聘合同,属自愿放弃行为。”对他们解除代课教师职务,“本人是自愿的,处理是符合政策的,程序是合法的”。“且处理决定发出后,他们既没有提出异议,也没有向有关劳动仲裁部门提出仲裁申请。”

同时,对于这十几名代课教师的上访活动,会宁县委、县政府在书面答复中认为,“在学校、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甘肃省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书面答复还强调,“解决王小平等11名同志‘重新返岗’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会宁县委、县政府认为,“王小平等11名代课教师要求返岗,不仅仅是他们11个人的问题”,“而是2007年以来已辞退的97名代课教师的问题。”

“另外还有计生、文化、财政、农林等部门的聘用人员共800多人,其待遇和身份也无法解决。如果我们满足王小平等11名同志‘重新返岗’的要求,将给我县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书面答复强调指出。

“背了一屁股债” 会宁县红堡子小学的黄进宝老师,是被解聘的11名代课教师之一,他至今还保存着一份当年的《会宁县招考聘用中小学教师公告》。他指着“招考对象”一栏告诉记者:“同时参加考试的共四类人,其他三类人早在去年或之前就转正定级,套上工资了,唯独我们代课教师成了另类分子。”

提起那一场考试,已经被解聘的新庄乡代课教师卢克让显然不愿意多谈了。如今,卢克让为了两个上学的孩子,在学校旁边的新庄乡街面上租了一间房子。另外,为了生计,他借钱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准备将家里的十几亩土地种上。下一步怎么办?卢克让有点迷惘。

三房吴小学的代课教师黄维忠原本指望着2007年秋季转正,可以和公派老师拿上一样的工资,现在看来,这种愿望落空了。黄老师家里四口人,种着10亩地,迫于经济的压力,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其中一个不得不“放弃上学”外出打工了。

据悉,为了达到招聘公告的要求,即“被聘用人员在3年内,必须取得相应师范类学历和教师资格证,否则,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解聘。”这些月工资300元左右的代课教师们为提高学历,想办法筹钱,或卖掉家里的家畜、粮食等,或从亲戚家里借钱。为拿到文凭每个老师的花费在数千元,乃至上万元。

四房乡三房吴小学的代课教师张建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拿个大专文凭,已花掉了一两万元。如今背了一屁股债,文凭早已在县上放着里,还差几千元学费,不敢去拿,即使借钱拿来也没啥用处了。” 谁来填补“空缺” 记者在会宁县采访时了解到,由于“转正”无望,该县八里乡已走掉了9个代课教师,而大沟乡有几个干了20多年的代课教师也 “悄然离去”。其中一所小学由于代课教师的离开,开学后一直严重缺老师,一个老师带两个年级或者从村子里再找一个人来临时顶替。而会宁县16个乡镇中约有79人离岗、辞退或停薪留职。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有些偏远的贫困地区,代课教师依然是保证当地义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甚至是无法替代的群体。

会宁县教育局一名干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尽管白银市表示将在将来三年按40%、40%、20%的计划清退代课教师,“但那只是按上面要求而做”,实际上“会宁在这短短三年不可能告别代课老师。”

会宁县委宣传部长常太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不少代课教师工作的地方环境极为恶劣,苦寒、枯寂、缺水,乡民几乎终身没有洗澡的可能,公派教师根本不可能去;此外,如果一时间这些富有教育经验的老师全部换成应届毕业生,会宁教育将受到严重影响。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有三年前的公开招考。

“代课教师一旦全部清退,甘肃省部分农村学校可能出现无人代课的现象。”2007年1月,在甘肃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罗中伟认为:“在一些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地区、山区,公办教师外流现象严重,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去。在这些地区,代课教师成为推动‘普九’这项国策顺利进行的主力军之一。”

据甘肃省教育部门统计,代课老师在甘肃省就有3.2万多人,占到农村小学教师的28.2%,在一些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代课教师占的比例更大,而除200~300元左右的月工资外,他们没有任何福利待遇。从甘肃省教师的缺额及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数来估算,甘肃省要完成辞退代课教师这一历史任务,最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汪孝宗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