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体育馆的10多个日日夜夜(组图)
2008年05月31日 09:00大洋网—广州日报 】 【打印

一名当地居民骑车从略阳火车站前经过

一名受灾的孩子与亲人一起在九洲体育馆里避难

本报讯 (特派绵阳记者何有贵、徐静)汶川,北川中学,堰塞湖——512大地震让世界记住了一个个不为人所知的名词,不过还有一个地方世人不能忘记的,那就是绵阳九洲体育馆。一个仅仅有6000个座位的体育馆最高峰容纳了35600人,一座体育馆几乎容纳了整个北川县的人口。

昨天,记者在这里看到了社区,浴室,医院,也看到了学校、电影院、图书馆——其实,从5月13日上午10时30分的第一辆运送受灾群众的卡车来到九洲体育馆起,一个特殊的社会在这里形成着。

受灾群众三天增到

最高峰的35600人

13日,20938人;14日,26262人;15日,35600人,受灾群众数量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指挥部原来的设想。人员的剧增带来了卫生、安全、饮食供应、受灾群众安抚等等一系列问题。于是指挥部组织结构也进一步完善了起来,由一开始的5个部门构建到指挥部、办公室、安全保卫组、安置组、后勤保障组、物资接收组、卫生防疫组、学生教育管理组、宣传组和志愿者服务组等10个部门。

在食品供应方面一直比较充足。地震发生后,本地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陆续送来食品。从14日开始,四川省内和附近的各城市不断送来干粮,并与随后的全国各地的支援形成良性连接,因此,从安置开始,食物供应几乎就不存在任何问题。只不过策略有所改变,由最初时对受灾群众实行有计划的食物供应,由管理人员将食物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改为食物供应随到随取,24小时供应矿泉水、面包和方便面等。

“205亩的体育馆终究是有极限的,人员无限制的增加势必给救灾工作带来新的问题,于是我们从15日起开始有组织地撤离。”指挥部安置组的组长、绵阳市移民办主任陈伟介绍说。

把受灾群众领到

家里洗澡冲凉

13日上午9时,正在开会的绵阳市文联突然接到市委的通知,要他们马上到九洲体育馆开会领任务,于是以文联副主席陈竖琴为首的一行11人马上赶到体育馆。作为第一个报到的单位也领到了第一批来自北川的272个受灾群众。这272名受灾群众被安排到体育馆的4号区,里面有北川中学初一年级三个班逃出来的全部学生。按照指挥部的规定,我们要全部负责这些人员的一切,陈竖琴说。

受灾群众的住和吃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卫生问题又来了。绝大多数受灾群众都是从废墟里爬出来的,满头灰土满身脏土。于是市文联决定把受灾群众轮流带到家里洗澡,没有想到家属们十分同意,考虑到余震的因素,一楼的家属们积极配合,首先让妇女和儿童洗。文联的两辆车,一次可以运送8个受灾群众,每次路上要走40分钟,于是,他们在体育馆附近找了一个地方,改造成淋浴间。

陈竖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7岁的刘姓孕妇,地震时巨大的气浪把她冲到8米以外的沙堆里,她和肚里的5个月的孩子活下来了,当她从浴室里走出来,我们没有想到,她是如此漂亮的一个准妈妈。

毕竟洗澡的次数受限制,于是文联为272个受灾群众买了1000条内裤,最大限度地保证受灾群众的卫生安全。

设立受灾群众自治管理

以便受灾群众自我管理

对受灾群众的管理也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一开始受灾群众分片安置是来一批组成一片,但是当基本安置下来后,我们发现,不同村不同乡的受灾群众在一起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于是从20日起,开始把受灾群众按照村和乡的形式来安排。在受灾群众的睡铺的摆设方式上也进行改进,原来是随便铺设,没有章法,后来指挥部逐步统一方向,统一格式,基本的要求就是头对头,脚对脚,保证了安置点的整齐划一。

昨天一大早,绵阳市文化局的陈副局长来到了“文化系统受灾群众服务区”,他要查看一下他们所负责的来自北川陈家坝乡的162个受灾群众的情况。记者在一份统计表中看到,李志华11人(一老一少),朱显兵(二老四少),李文强18人(四老二少)。陈副局长说,这162个人分成16个组,这是按照个人自愿组合的原则,不过基本是以大家族为主的,而这16个小组中的六个党员又设立临时党支部,也就是说,162个受灾群众的管理权下设到16个小组长,而6个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又是其核心作用。

2天送出200吨垃圾

3天建100厕所坑位

从15日起,人员不再增加,不过从13日起人员剧增带来的问题开始显露,尽管从工作一开始指挥部就把卫生防疫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我们专门开了三次卫生防疫的会议。”常务副总指挥说。

于是,市疾病防控中心加派人员,10多人的工作队伍,外加50多个志愿者,56台消毒器,每天两次消毒,从垃圾堆到帐篷,从草坪到外围,两辆大型洒水车一天三次在周边道路消杀喷水。同时海军某部也派人支援,重点负责蚊虫的灭杀。

市环卫局加派清洁人员,一个体育馆的清洁人员从最初的130人增加到180人,随时随地回收垃圾,标准是不让垃圾桶里的废物存放30分钟。每满一车就运走一车,“最多的一天运走了10多车垃圾,在高峰的两天中运走了近200吨垃圾”,环卫处一位姓史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

这位工作人员还说,早在13日的时候,指挥部就想到了增加厕所的问题,于是不到3天,四座厕所修建成功,同时100个厕位足可以满足受灾群众的需要,“吸粪车每天要吸走4车粪便,我们是不会让粪便在体育馆过夜的”。

“重灾面前感觉到

新闻管理的重要性”

在灾区的很多地方看到这样的标语“向参加在一线的抗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武警战士、医务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志愿者表示感谢”,看到有“新闻工作者”的字样,作为记者的我也感到高兴。确实,在这样的特大灾害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工作者聚集在这里,成为抗灾的另外一支队伍,广州日报记者在登记本上看到,路透社、美联社、日本放送协会、NHK,甚至其他比如荷兰鹿特丹商业报、VGD多媒体(挪威)、美国无线媒体等400多批次记者来到九洲体育馆采访。

外面的受灾群众是无限开放式的,但是体育馆里面安置的是一些学生和孤儿。“封闭是因为特殊的人群需要特殊的照顾,但是可能正是因为封闭,致使几乎每批记者来的时候都要进入看看,而问的问题几乎是同样的问题,说实际的,我们不忍心看见同样一个刚刚从废墟中爬出来的孩子十次八次地回答同样一个问题”,主管九洲体育馆新闻宣传的绵阳市宣传部副部长王晓刚说,我们后来就采取凭条、分批进入,而且严格限定进入时间。记者在采访的时候,看见在给一名要进入场馆内的日本记者签发的放行条上写着“三分钟”,也就是说,这个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只能在里面停留3分钟。

志愿者:

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在九洲体育馆安置点,志愿者人数最多时曾达到近2000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在九洲体育馆,他们负责搬运物资、照顾小孩、负责消毒、进行心理辅导、协助维持现场秩序等。志愿者成为整个抗震救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石中伟住在成都,12日地震发生后,他就开始在网上发帖,组织志愿者支援四川,更曾为此连熬三个通宵。截至昨天,他组织的志愿者已经有1000多人来到灾区。17日,石中伟自己也赶到九洲体育馆,参与搬运物资和协助消毒,并把自己的帐篷送给步行5天从北川赶来的一家3口人。

多数女性志愿者更多参与照顾受灾群众的小孩。一位从浙江瞒着老板偷偷跑来的女孩子,在听到灾区一个母亲遇难的孩子说“想要妈妈”时,她痛哭流涕。由于工作辛苦,有几个女孩子的手和胳膊都长出大大的水泡,医生诊断后说是受到感染,在简单治疗无效后,他们只好返回成都治疗。

从13日就来到九洲体育馆做志愿者的段鸿,曾经连续8天没有洗澡,开始的几天,他和伙伴们就睡在草地上,由于没有帐篷,下雨时还要泡在水里,但这些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16日晚上,装有救灾物资的两辆重卡来到体育馆,他和其他21个小伙子耗费一个通宵,终于成功把两车物资搬运到物资管理处。

7000多受灾群众将

一次性安置到新建板房

这个九洲体育馆的安置点到什么时候撤?副总指挥告诉记者,这是无数个记者问过的问题。他说,从今日开始,九洲体育馆安置点将会有计划地组织受灾群众返回,但是转移没有时间表。受灾群众何时返回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当地没有泥石流和余震的威胁,居住环境是安全的;二是道路和水源等基本生活条件有保障;三是板房的建设进度能满足需要,使群众回乡后能安得下家,生活得下去。

说到最大的感受的时候,这位负责人说,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群众没有被吓倒,非常理解政府的工作,并会给予配合和支持。受灾群众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个家,而政府的最大心愿就是让他们尽快有个家。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何有贵、徐静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