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军:这个80后作家不寻常
2009年12月28日 09:54光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他说:“仅仅凭一支笔,我就能比别人多活一个世界。”没有华丽的修饰词,却丝毫无差地投射出一种内敛的自信、气魄与壮志。

这就是著名实力派80后作家陈伟军。陈伟军于1987年3月出生于浙江奉化一贫寒农民家庭,凭着一份纯粹的理想和执着的信念默默地耕耘在创作之路上。年仅22岁的陈伟军,内心里渴望用文字承担起社会责任。有了这种“早当家”的社会担当精神,这位作家的视野就不会狭窄,趣味就不会低俗。他的笔触跨越了乡间和城市,穿插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他的目光更多地停留于低层,停留于普通的、却又遭遇坎坷的青年人身上,直面人生苦旅。陈伟军1987年出生在浙江奉化一贫寒的农民家庭。农村的读书条件是有限的。陈伟军不但要在课余时间捡猪粪、打猪草、插秧、割稻,还要为家人洗衣服,读书时间少,也没有什么课外读物。一直到上了初中,他才有机会走进图书馆。2004年,16岁的他出版了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不和上帝回家》,成了家乡备受关注的热点人物。而后又相继出版《射天狼》、《未遂的奴隶》、《琴弦等着歌》等多部长篇小说,并已于去年吸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陈伟军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努力的作者”,他说,作家是其追求的方向,但作家首先要用作品说话,然后自身还要有好的人品、高尚的精神能够去鼓舞人、带动人。陈伟军的自敛、谦恭、严谨是区别当下80后独立特行、叛逆的特点。年仅22岁的陈伟军,他的不寻常不仅表现在过早的有了社会责任和生命忧虑,更为叹服的是,妙龄飘香的他对于生命的洞察于理解的透彻程度。他对于人生苦旅的直面理解是难能可贵。这些都可以在他作品中体现出来,陈伟军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未遂的奴隶》以南方一座小城及一个乡村为底片,塑造了一个迷惘青年东南从一名农村孤儿突然变成了市长的儿子,到最后被打回原形。通过叙述这一过程中他对自己和生活的态度变化及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以他的挣扎突围来直面人生苦旅,剖析扭曲的人性,生动的叙写了人生扑朔迷离的境况。有很多舆论说陈伟军是“年轻的沧桑者”,不论从他的思想和心理方面都与他的实际年龄不相符合,过早的显示出了老练的气息。但他的作品中透露出透彻中的热情,是一种返归于成熟的单纯,这是一种境界。

陈伟军表示,80后有些人已经快30岁了,“我们‘80后’也不小了,应该试着努力去承担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端正写作心态和意识,创作出站得住脚的好作品来。作家是其追求的方向,但作家首先要用作品说话,然后自身还要有好的人品、高尚的精神能够去鼓舞人、带动人。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精神比较贫乏,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作家的使命显得尤其重要,创造出有价值的好作品,继而让作品中的高尚精神去影响人类,滋润社会。一个作家要说真话的,因为作家没有什么限制,在自由度很高情况下还不说真话,那么也就失去了作家的意义。陈伟军的作品中在履行作家使命上,文字之间流露着这种意识。

他说:“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阅历尤其重要。而我虽然自小也经历过苦难生活,但毕竟年轻,我的阅历无法和我的父辈相比。但我一直在努力观察,努力创作,在渴望提高和升华。”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