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被领养儿童随外籍父母回中国寻根
2009年10月29日 14:14上海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海外被领养儿童:我想看看中国妈妈

近期,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儿童这一群体,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新任驻华大使洪博培有一个中国养女,一些被领养的中国儿童近日在中国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生父母;而最近,加拿大有关官员指责中国一些人把孩子“贩卖”给加拿大养父母的新闻,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海外领养中国儿童这个群体生活得怎样?他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本期,我们聚焦海外领养中国儿童这个群体。

本报记者/王晓波 发自上海

近期,加拿大正在关注有关从中国领养儿童的来源问题,某些官员指出领养儿童中存在“黑色利益”。

中国有媒体近日报道,在中国贵州省,有数十名超生婴儿被人从父母身边带走,然后卖给孤儿院,这些婴儿最终成为了供外国人领养的儿童。

加拿大方面认为,加国人从中国孤儿院中领养的孤儿中,有的是孤儿院花钱从计划生育官员手里买来的。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甚至要求中国领养中心就此进行调查。至今,此事还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一时之间,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儿童的生存状况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记者调查发现,外国人领养中国孩子后,虽以西方教学方式、西方文化背景来教育他们,但仍使这些孩子在异域他乡,享受着一份人间真情。有的领养父母,还带着孩子回中国“寻根”,拜访他们的出生地和被领养前所在的福利院。

爱恨交织的11年

今年8月29日,被领养的中国男孩克瑞斯汀在北京见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父母。

这个当年的中国弃儿,在没有曲棍球比赛的时候,时不时会想起自己模糊的身世,那些在中国支离破碎的记忆仍然困扰着他。

11年的离别,让“靳家成”与家人重逢那刻,既激动又尴尬。养母茱莉亚·诺里斯记得很清楚,在2000年那个夏天,作为美国国际领养协会社会协调员的她,在河南省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有一天,她带着30名福利院的孩子参观动物园,其中就包括克瑞斯汀。 “他那天征服了我的心,尤其是他最后笑的样子。”即使9年过去了,茱莉亚还是难以忘记和儿子相遇的那一刻。那时候,克瑞斯汀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 “家成”。

在办理了并不复杂的领养手续并缴纳了3300美元之后,茱莉亚把“家成”领回了马里兰州。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茱莉亚为“家成”改名为“克瑞斯汀”,在英语里是“耶稣”的意思。

在遥远的国度,幸运的克瑞斯汀重新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他过上了这个年纪的美国孩子该有的生活:钓鱼、冲浪、万圣节派对。时间让能说一口流利美式英语的克瑞斯汀,渐渐忘记了中国话。

但是,不能忘记的是身世之谜。这让克瑞斯汀备感苦恼。他说:“这种感觉对于我真的很不好。” 他对于自己怎么到了洛阳的那座桥下一无所知,脑海里仅存的情景是一辆公共汽车、一个给他钱和食物的男子。那个男子可能是他的继父,也可能是陌生人,他无法确定。

多年来,克瑞斯汀回忆起自己幼时的点点滴滴,茱莉亚都会记录下来。直到今年4月,克瑞斯汀像个成年人一样认真地告诉茱莉亚:“我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茱莉亚决定帮助他实现愿望。

过去的记忆和现在的生活,在11年后拼接。8月29日,两个中美家庭,因为同一个孩子而联系在一起。之后,克瑞斯汀依旧返回美国读书。他的梦想是当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茱莉亚说,“他的根在中国。无论他将来是否决定回到中国,我都会支持他。”

因失子长期抑郁的生母邵菊莲,不得不再次承受离别的痛。但对于儿子,这位母亲小心翼翼地说,“我们希望再与他接触,但不会强迫他回到中国来。我们不想伤害他两次。”

5年后流泪回访

近日,来自美国的哈瑞和妻子安妮,带着他们的女儿周伊,再一次来到了万里之遥的扬州。望着这座5年前来过的城市,他们落下了激动的泪水。

5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天,扬州社会福利院的周伊,幸运地找到了一个永远的家,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对夫妇,千里迢迢地从大洋彼岸赶来,领养了她。那年,她才2岁。

当时,福利院的小朋友羡慕地看着这个“幸运儿”,在她快要被养父母带走时,大家争先恐后地挤在门口,不停地呼唤着,“一定要常回来看看我们”。终于,这句诺言,在5年后得到了实现。如今,看着这个开朗活泼、已经长到自己腰际的女儿,养父哈瑞忍不住一脸的慈爱:“她是上帝赐给我的天使,我真的很爱她。”

哈瑞说:“周伊是中国的孩子,尽管她生活在美国,但是这里是她的故乡。等她长大了,如果有幸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需要回到中国,我们非常支持。”

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哈瑞一直认为,所有的孩子都缘于上帝。“他们是上帝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回中国后觉得不孤单

1994年,家住美国内华达州的吉莲,来到中国南宁市儿童福利院领养了她的第二个孩子,并给她取名莎拉。那时候,莎拉只有一岁半,而现在她已经是一名初中生。

2008年,吉莲把莎拉写的一封关于寻找亲生父母的信通过因特网发给了南宁儿童福利院,但半年也没有回音。于是,吉莲决定带莎拉去中国寻找亲生母亲。

“她从7岁起,就时常提到她的亲生母亲。”吉莲说,莎拉被带去纽约玩时,每当她在电梯里看见华裔模样的人,就会凑过去问:“你是中国人吗?你中国?”她还对妈妈吉莲说:“它不是你的中国,它是我的中国。我要去那里,妈妈。”

在吉莲的日记中,记录了很多中国女儿对自己亲生母亲的向往:“我的真正的中国妈妈——我要去看她。”尽管莎拉想像不出亲生母亲的长相,但她相信母亲是一个善良而聪明的人。

有一次莎拉担心地对吉莲说:“如果我遇到了我的亲生妈妈,我无法用她的语言和她说话。”很快,吉莲让她开始学习中文。

吉莲从来不介意莎拉的这些想法,而且很愿意帮助莎拉找到亲生母亲。她觉得自己永远也无法体会一个中国孩子生活在白人世界的感受,她所能做的就是尊重她。吉莲对莎拉说,“去中国对你来说非常重要。我不想成为你生活当中的唯一,你的亲生母亲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吉莲发给南宁福利院的信中,莎拉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写道:“我非常想念你。我想知道你的情况。你在哪里?那样我就可以来看你,拥抱你,吻你。如果我找不到你,我一生都会很遗憾。你在天堂里?还是依然活着?我像爱全世界般爱你。”

虽然这一次没有找到亲生母亲,但莎拉肯定地说,她会一直找下去,不会放弃。“奇迹会发生的,真的会的。”

虽然寻找亲生父母常常是一种奢望,但中国之行对这些莎拉来说,仍有别样的意义。无数次想像中的古老祖国已成为她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我想带她来中国,就是想让她知道她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吉莲说。在没有回中国以前,莎拉的心里总有一丝郁闷。她的学校里几乎没有中国孩子,所以她总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此次中国之行让莎拉感到很自豪,“我觉得我属于这里,回中国看看让我觉得我不孤单。”以前,莎拉总是对自己不满意,但现在她挺着胸走路,身体站得很直。回美国后,莎拉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在学校里被同学们追问中国的事情。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晓波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