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摇篮里的新中国外交部:板门店成为“培训班”
2007年07月02日 09:51新闻午报投票数: 顶一下  【

地方干部“三足鼎立”外交部

建国初筹组外交部时,特别强调了从事外交工作的干部必须无限忠诚于党和国家的利益。周恩来在一次会议曾经讲到:我们新中国的外交队伍,主要是由3部分人组成的。首先是长期在部队工作的老将军们,他们在政治上是完全可靠的。第二部分是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的一些同志,他们的知识比较丰富,也经受过考验,在政治上也是可靠的。第三部分是一些长期在解放区做地方工作的同志,他们有实际经验,在政治上同样是可靠的。

“婴儿”时期的外交部也有相当一部分干部来自地方。比如张闻天、李一氓、夏衍、阎宝航、吉雅泰、董越千、陈叔亮、宫达非等。

与廖承志齐名的“日本通”夏衍30年代曾说:“将来如果能当上驻日本的大使,就心满意足了。”一边说一边比划着日本的仁丹胡子。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外交部负责工作人员的第一批任命名单中,夏衍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是亚洲司司长。如果中日邦交正常化提前20年,除了廖承志,夏衍当是出使东京的最佳人选。

1954年到1955年,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相继召开。新中国外交的拓展,需要更多的外交人才。1954年,各大行政区撤销,给了外交部一次极好的“招兵买马”机会,陆续调入外交部的有:何伟、陈楚、潘自力、柯华、刘晓……这些正、副部长级的“封疆大吏”大部分是选调来当大使的。同时,也调入一部分司局级乃至处、科级干部。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外交部的大规模选调干部工作一直进行。特别是1964-1965年,其调动的规模与1954-1955年相仿,但范围进一步拓展。60年代调入外交部的地方干部,加上50年代选调的地方干部,前后共计有120余位外交官成为驻外大使,其中不少还成了外交部的领导骨干,副部长级以上的干部也不在少数。

   编辑: 胡楠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