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前英国外交高手谈挑选外交武器
2010年03月22日 07:28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新网3月19日电 香港《文汇报》19日刊出文章说,香港人熟悉的前英国外相赫德最近出书,详述英国二百年来的外交策略;强调外交官须熟读历史,要吸取历史教训。

文章摘编如下:

香港人熟悉的前英国外相赫德最近出书,详述英国二百年来的外交策略;强调外交官须熟读历史,要吸取历史教训。

赫德在中英两国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期间,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经与当时的中国外长磋商香港政制发展和衔接等问题。

赫德主张和平共处、寻求协调的外交政策。

赫德是保守党议员,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后(1952年)参与英国外交部工作,曾被派驻中国。希斯任职首相时,赫德已进入内阁;到撒切尔夫人和梅杰执政,赫德担任外相(1989年至1995年)。当时正值中英两国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得如火如荼。

期间(1991年)亦正值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以及爆发了第一次海湾战争。赫德顺应国际形势,调整了英国外交策略。他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关系密切;而英国当年因撒切尔夫人的疑欧立场,破坏了与欧洲大陆的关系,赫德又从中做出修补。

这位八面玲珑的著名外交高手,上月出书《挑选你的武器》,分析二百年来英国外交史上的争拗、成功和失败。

但是,赫德形容:“领导人虽熟读历史,并不会因此而拥有了自动导航系统;掌握了历史常识,也不会由政客提升为政治家。最愚蠢者,是忽视历史;最危险者,是懂得历史皮毛,却疏于研究,然后贸然下决定。”

赫德在新书里,极度推崇两位英国前外相,他们都是力主外交协调的卡斯尔雷和张伯伦。

谈判寻求共识

曾任战争及殖民地大臣的卡斯尔雷,在任职外相十年(由1812年至1822年)间,成功促使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和英国结成“四国同盟”,然后在签订《巴黎和约》的谈判以及维也纳会议中,施加大国的影响力。

在维也纳会议中,卡斯尔雷对俄罗斯帝国向西扩张的意图加以反对外,又倡议为欧洲设立一种称为会议制度的集体协调安全制度。

赫德欣赏卡斯尔雷与外国交涉时,尽量采取“谈判、寻求共识和合作”的态度去解决纷争。

推崇张伯伦

赫德的另一位尊崇者张伯伦,是20世纪30年代“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张伯伦在任职外相(1924年至1929年)时因签订《洛迦诺公约》而获得1925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当年在张伯伦的拉拢下,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同意英国的建议,与德国签订公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等,尝试确认战后的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赫德在书里,生动地描述了签署公约的情景。“张伯伦引领德法两国外长,走进英国外交部那幢金碧辉煌的会议室。张伯伦戴上他的单片眼镜‘商标’,摆出老套的绅士风度;他的平庸外表,一向给人的观感都是软弱无能。但这一刻,却是他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欧洲经过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后,终于露出了新的合作和平曙光。”

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前夕,张伯伦借来了他的前辈——卡斯尔雷的油画肖像,捧着它出席典礼。他向姐姐解释,过去百多年以来,英国一直沿用卡斯尔雷的和平共处,寻求协调的外交政策。

贝文:危机意识极强

赫德在书里提到两位很有趣的外交人物,他们是贝文和艾登。

贝文与中国甚有渊源。新中国成立时,身为外相的贝文致电外长周恩来,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府”,两国开始谈判建交;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同年,贝文向英国内阁提出了“保留立足点”的对华政策,实际即“固守香港”的政策。他的建议最后被内阁接纳。

赫德形容贝文是一位军事战略家,是危机意识极强的政治家。在贝文倡议下,英、法、比、荷、卢于1948年3月签订“布鲁塞尔条约”,构成五国合作防卫体系。

贝文属工党议员,与赫德的保守党政见相异,但赫德认为他在英国外交史上的地位,仍高于另一位保守党外相艾登。

艾登:“令外交政策倒退”

艾登任外相时年仅三十八岁(1935年),他在二十年间三度担任外相,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大战时,艾登是首相邱吉尔的得力助手,锋芒毕露。不过,赫德对他甚有保留,形容他只是“谋士”一名。

在赫德看来,艾登最大的过失,是1956年担任首相时,处理苏伊士运河纷争。当时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运河国有化,英国反对,联同法国和以色列出兵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美国并不支持出兵行动,英军后来被迫撤退,艾登辞职。

赫德认为,由于艾登的错失,令英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倒退,令英国从此失去在中东的支配力,不再是世界强国。

赫德在书里很严厉地批评,艾登在1956年的“过失”,相当于前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出兵伊拉克所犯的错误。“只有他们的顾问(‘擦鞋仔’)才会鼓掌赞扬他们充满聪慧。”

成功外交:知己知彼

赫德列举了成功的外交准则。“细心聆听,正如小心言谈;引经据典;知己知彼;别误听谗言,要靠自己观察;言行谦恭和有耐心,除非觉得恶言相向可以达到目的;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做出决定的前后,都应该诚恳地、清晰地向对手解释原因。”

英国前自民党党魁、前外相(1977年至1979年)欧文在《卫报》介绍《挑选你的武器》一书时指出,前首相布莱尔看到这本书,一定会感到如坐针毡,难过万分。因为布莱尔2003年出兵伊拉克,令英国的外交政策蒙上羞耻。

批评布莱尔对伊动武

当年布莱尔出席美国芝加哥经济俱乐部作演讲,提出一项处理国际事务的新“干涉理论”,即;“不干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例如,“国家主权不及人权和防止种族灭绝重要”,此即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人道主义干预政策”。

欧文引用赫德书中的话,谴责布莱尔。“他在芝加哥口若悬河,为自己出兵伊拉克找借口。他认为,惟独动武,才能将伊拉克从邪恶的独裁者手中解救出来。”

结果,伊拉克战争导致十五万人死亡,四百万难民无家可归。

赫德指出,误用“人道主义干预政策”令英国丢尽脸。“是否应该动武,是最大的争拗。”赫德说,这就是为什么新书名叫做《挑选你的武器》。(余绮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余绮平   编辑: 郭刚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