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日本经济复苏道路坎坷
2010年02月23日 08:31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新网2月22日电 香港《大公报》22日刊出署名文章《日本经济复苏道路坎坷》说,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速给日本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日本政府预测2010财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实现三年来首次正增长。由于日本失业率仍然高企,内需疲弱,自主增长动力不足,再加上日元急剧升值,通缩卷土重来,2010年的日本经济前景并不乐观。

文章摘编如下:

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从2008年底开始,日本对外贸易、国内消费、投资等开始出现了大幅萎缩。2009年,日本经济前三季度实际GDP增长率环比分别为-3.2%、0.7%和0.3%(同比折年率分别为-12.2%、2.7%和1.3%),自二季度起扭转了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的局面。

日本政府预测2010财年(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实现三年来首次正增长。由于日本失业率仍然高企,内需疲弱,自主增长动力不足,再加上日元急剧升值,通缩卷土重来,2010年的日本经济前景并不乐观。

金融危机重创对外贸易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给日本带来的最沉重打击是对外贸易的大幅萎缩。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日本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受到影响,外需牵引力的弱化成了对出口高度依赖的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主要原因。2009年日本国际经常收支盈余预计下降为1000亿美元左右,较2008年减少1/3,连续两年创下最大跌幅。2009年前三季度,日本出口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6.9%、-38.5%和-34.4%。

受经济刺激计划见效及亚洲经济复苏影响,去年二、三季度起出口降幅缩小,环比呈现正增长。去年10月份,日本出口总额5.3万亿日元,同比降幅已缩小至23.2%,与雷曼倒闭前的2008年9月份出口7.36万亿日元相比,已恢复约70%。但要完全恢复尚待时日。

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民间消费萎缩明显。尽管随着大规模经济对策的实施,去年下半年消费有所好转,但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据日本内阁府测算,日本经济约有近40万亿日元的需求不足,约占GDP的8%。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居民可支配收入长期得不到改善,特别是在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工薪阶层截至去年9月份,工资收入已经连续十六个月低于前一个月水平,从而对物价形成打压。此外,日元升值,廉价商品涌入以及少子高龄化社会结构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慢性需求不足和物价下跌预期。

2009年前三季度,日本民间消费环比分别增长-1.1%、1.0%和0.7%。其中,二、三季度日本国民用于汽车、电视等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支出环比增加7%以上,而服装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则为负增长。这说明消费增长主要源于经济刺激措施。

债台高筑 慢性通缩延续

日本扣除生鲜食品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自去年前两个月为零后,从去年3月起已连续八个月同比负增长,去年10月CPI达到-2.2%。实际上,如果不包括能源及食品价格,日本物价指数除了在2008年下半年出现短期正增长外,自1998年9月以来一直是负增长。日本政府也于去年11月20日正式宣布日本经济陷入“慢性通货紧缩”。

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表示,日本目前处于通缩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低迷。在通缩及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经济前景变得更加不明朗。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日元升值和能源价格的急剧下跌,加上景气急剧恶化背景下需求“瓶颈”不断增多的影响,预计通缩在2011年年底才会“尘埃落定”。因此,如何治理通货紧缩,避免经济二次探底,这是摆在日本政府面前长期的难题之一。

日本政府去年12月25日公布了2010财政年度(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预算报告,这也是日本民主党实现政权更迭后制定的首份政府财政预算报告。尽管日本政府已经债台高筑,但为了继续刺激经济,报告中的政府预算和债务规模均创历史纪录。在报告中,政府税收收入预计将下降至37.4万亿日元,为自1984财年以来的新低。为了弥补收入的不足,日本政府决定在新财年新发行国债44.3万亿日元,规模创历史最高纪录。

日本政府还预计,到2010财年末,日本国债余额将达637万亿日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4%,每名日本人将背上约500万日元的“债务”。经合组织(OECD)此前已经提出警告,在2011年之前,日本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将突破200%。

该报告看起来是在给低迷的日本经济“雪中送炭”,但其实是在给日本财政“雪上加霜”。

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7日正式批准财务大臣藤井裕久辞职,任命副首相兼国家战略担当大臣菅直人接任。菅直人接任财务大臣体现了民主党“政治主导”的执政理念,今后日本财政及货币政策将会有所改变。(王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辉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