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麟:全球化时代的小与大
2009年12月28日 07:36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美国媒体从北美新大陆走向全世界,其背后带着一种全球关怀(当然这种关怀带有鲜明的美国视角)。年度风云人物的评选正是美国媒体对于这个世界全球性的想象和关怀。这种想象和关怀正是我们想要发挥国际影响的中国媒体所需要借鉴的。

沈国麟

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周刊越来越喜欢把“小人物”列入年度风云人物的榜单中。2002年,戳穿安然神话的告密者成为年度风云人物,2003年是伊战美军士兵,2009年,中国工人被列在年度人物的第二名。

与年度风云人物伯南克、其他入围者(如周小川)不一样的是,“中国工人”是一个群体的总称。《时代》周刊网站的“中国工人”标题下放着一张黑白照,照片上是4个中国女工,穿着清一色的工作服,表情各异,看着镜头,代表着千千万万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的人们。

“一年前,许多人认为这个数字(中国经济保持8%的增长率)是个白日梦。但中国做到了……谁值得称赞?首先,应该是上千万背井离乡、在中国繁荣的沿海城市的工厂里寻找工作的中国工人。”《时代》周刊记者在深圳采访后这样形容笔下的中国工人:“他们在过去挣扎,他们思考现在,他们放眼未来。”世界的未来不仅取决于伯南克、周小川这样的人物,更在千千万万个不知名的普通人手中。

善于挖掘普通人情感的美国媒体已经不止一次地报道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了。一向强调“关注人权”的美国媒体驻华记者经常在中国南来北往,采访中国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矛盾及处在矛盾之中的普通人。埋头于煤矿里的工人、背负一家老小生活的农村妇女、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美国新闻记者笔下的底层中国人的生活往往灰色而负面。

2007年获得“普利策国际报道奖”的是《华尔街日报》2006年一系列对中国经济的报道。从深受铅中毒之害的甘肃小孩到和污染大户独自抗争的医生,从万家灯火中仍旧辛勤工作的建筑工人到抵制房地产价格飙升的深圳市民——《华尔街日报》运用对普通中国人生活“深描”的手法来揭示中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其中一篇题为《如此之多的工作,如此之少的时间》(So much work, so little time)的报道中,记者描写了那些在繁华北京中,不辞劳苦,忍受着危险、孤独并且讨不到薪水的建筑工人:“他们卷着铺盖从一个工地搬到另一个工地,他们一个小时才赚50美分,他们在危险的环境中工作,没有劳动保护也没有医疗保险。”

记者喜欢揭示一个个数据背后底层生活的艰辛,这符合美国新闻教科书上的“金科玉律”: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来反映整个大的时代,这样更能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这也符合美国新闻业一直强调的某种“道德感”:新闻应该关心弱者、挑战强者;这更符合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想象: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必定问题多多,普通人要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在美国媒体眼中,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不是受害者,就是挑战者。虽然记者试图反映普通人的个性,但是最后还是归结为一种共性:普通中国人的形象不是上告无门的弱势群体,就是对着干的“英勇斗士”。而这次《时代》把“中国工人”列入“年度人物”的亚军则是为这种形象增添了新的元素。《时代》记者在深圳采访了5位工人,笔调带着憧憬和希望,这正是金融危机下的世界所急需的。

希望往往在普通人身上可以找到,小人物能够撬动整个地球。上述《华尔街日报》获奖报道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而如今,“中国工人”入围《时代》年度风云人物则喻示着这种逻辑的倒转:这次是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影响世界经济。

更重要的是,此次的入围处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工人”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边界之内的一个人群,他们生活的内涵和外延因为全球化的到来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一次一次“中国制造”的危机中,整个世界不断地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中国工厂,而谁又曾想到,正是有了在这些工厂中日以继夜、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们,你我才得以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全球化不仅使得每个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且使得这个世界每个“小人物”之间的生活也发生了关系。《时代》这次年度人物的评选也一再提醒世人,正是由于中国工人的辛劳和汗水,才使得美国普通人能够保证现在这种生活质量。

哈佛大学教授江义恩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对于国际政治而言,大国的国内事务会成为国际事件,而对小国而言,国际事件可以成为它的国内政治焦点。然而,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小国未必就不重要。经济学家已经把目光对准孟加拉这种小国,研究它为何没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在金融危机到来后溃然倒下。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任何一个国内的议题都有可能成为国际热点。拉萨事件、新疆骚乱,乃至一个社会群体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从而成为一个国际事件。全球化,没有“小”和“大”,没有“内”与“外”。在全球化时代,平凡和伟大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相互转化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当然,全球化的议程设置少不了《时代》周刊这样的全球性媒体的作用。美国媒体从北美新大陆走向全世界,其背后带着一种全球关怀(当然这种关怀带有鲜明的美国视角)。年度风云人物的评选正是美国媒体对于这个世界全球性的想象和关怀。这种想象和关怀正是我们想要发挥国际影响的中国媒体所需要借鉴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学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沈国麟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