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盛:中国如何走出“邻国困境”
2009年11月05日 17:03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前几天,本来在中国享有很高威望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在美国的一席话惹得中国舆论很不高兴。10月27日,李光耀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和东盟商业理事会成立25周年晚宴上发表讲话说,呼吁美国继续参与亚洲事务,以制衡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相关新闻在网上引起大量跟贴,许多人激烈批评李光耀,不少留言甚至出言不逊。据环球网进行的调查,截至11月2日晚上9点,更是有高达86.1%(8137票)的受访者表示李光耀言论会影响其对新加坡的印象。

一.中国遭遇“邻国困境”

其实,李光耀这番话并不令人意外。作为东南亚的小国,新加坡一直是大国平衡外交的主要倡导者,希望在中美之间保持均势关系。当前,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捉襟见肘,在东亚有收缩之势,故李光耀出来对美喊话,反映了新加坡的一贯政策。但此次有所不同的是,李光耀的这篇讲话被大篇幅报道,加上他的华人身份,更让中国网民感到难以接受。

这一事件也反映中国与诸多周边邻国的尴尬关系。一方面,两者之间的经贸关系、人员交往越来越活跃,但邻国们对中国似乎仍然充满戒心,因此不惜拉美国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在这些邻国中,新加坡其实还是一个在长时期内与中国保持了友好关系的国家。许多邻国如日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与中国有直接的领土领海争端,双边关系更加微妙。

与对中国的态度相反,这些国家大多对美国保持好感,特别是安全关系良好。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泰国与美国保持了正式的军事同盟关系,其他许多东南亚国家也有各种各样的与美军事合作关系。包括原来曾与美国为敌的越南,都对发展对美关系持积极态度。而至今仍视美国为敌人的朝鲜,一方面在言词上进行对抗,另一方面也急欲与美国实行关系正常化。今年7月,希拉里首访亚洲时高调宣布重返亚洲,更是得到了东盟外长们的普遍欢迎。

邻国中这种普遍性的亲美心态无疑让中国颇感尴尬,虽然自己近在咫尺并日益为地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但邻居却显然更喜欢远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除了一些现实争端之外,冷战时期的战争(如中越边界战争)和中国曾经的共产主义革命输出活动都给双边关系留下至今未能完全抹去的阴影。但笔者以为,最引起邻国担心的,还是迅速发展中的中国引起的巨大不确定感:中国将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它在经济上对邻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它的安全政策如何?这些都是邻国们心中无底、但又极其关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它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中国发展带来的好处,也不主张遏制中国,但出于保障起见,还是宁愿把美国拉进来加以平衡。

二.呼唤中国的地区战略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可能将不得不在长期内忍受这种“邻国困境”。当然,中美在东亚地区已不完全是一种零和关系。因此,即使中国进一步崛起,也不一定意味着美国势力就必定要完全退出东亚。但是,作为同一地区的成员,大部分东亚选择优先与美国而不是中国发展关系,至少反映了中国的地区印象还不够佳,也不符合地区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趋势。基于中国自身利益与地区整体利益的角度考虑,进一步提高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势在必行。

事实上,中国政府相当明白这一点,所以它在冷战结束以后长期以来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一方面在领土领海争端方面尽量息事宁人,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让邻国尝到与中国交好的益处。但迄今为止,这种政策收效并不大,就是因为,邻居们最担心的中国未来的发展动向与政策主张,中国在这方面不拿出让它们安心的方案,它们永远都会保持对华警惕心理。它们会一方面拿出一只手与中国打交道,另一方面一定会把另一只手紧紧握住美国。

在长期的合作政策没有明显效果之后,有人可能会主张采取强硬的手段来使邻国明白中国的重要性。但是,对抗的手段无事于补。如果中国政府真的像这次网民们那样表达自己的愤怒,只会把新加坡与其他东南亚国家进一步推到美国的怀抱。

最关键的或许是,中国应该提出一个能够让邻居们安心的地区战略。以前,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政策要么是停留在“睦邻友好”等过于空泛的口号层面,要么是仅限于强化双边经贸关系等具体措施。现在,中国需要拿出一个既着眼于未来和整体又是具体可见的地区战略,让邻国对于发展对华关系有比较长远的稳定预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开盛   编辑: 陈芳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