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衙门”真的清过么?

网友评论()2014.05.23 第146期 总第146期 作者:五岳散人

古语有所谓“清水衙门”之说,主要是说明某些提供公共服务的官僚机构实在是没有什么油水可捞,大家都清贫的很。每当读书读到这种地方,往往会掩卷深思,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清水衙门呢?就笔者对于权力运作的了解来看,这种衙门不能说没有,但确实也是不多见。

据新华社报道,某地一笔扶贫款从市到县被层层盘剥,其中不乏一些人心目中的“清水衙门”。按说救灾扶贫的衙门是没啥可捞,那怎么这种清水衙门居然也变成了腐败的重灾区呢?其实赈灾扶贫从来都是美差,如果心里没有一点清廉的概念,从中盘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比如说登记造册的时候,大概即使在这个计算机的时代也不能所有的入册人物都能复查,这其中就大有上下其手的余地。更别说咱们这里的官僚机构叠床垒架的,就像是砂石过滤水一样,完全可以用各种合法的方式留下自己想留的东西。举个例子,比如说赈灾扶贫的时候某级机关说了,要留下一些钱修路,想要富先修路嘛,您都不能说人家不对。结果扶贫款自然就被截留了下来,上面查证都好说话,咱这是整体扶贫,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才是扶贫的正路。

笔者即使作为官场的局外人,要是想找个理由截留扶贫款的话都能至少找到这么个理由,在局内做官做滑了的人,想必找到的理由比笔者要高明很多。

所谓清水衙门其实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是不存在的。比如清朝,最为清水的衙门应该算是翰林院,这是个主管弹劾其他官员或者事情的机构,官品都不算高,其奏折倒是可以上达天听。皇帝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要是自己监督自己会出毛病,这天下不是人民群众的,而是我一家一姓的,你们都贪走了,最后国破家亡的可是我们。所以,皇帝一般很重视翰林院之类机构的建设,让这些虽然在帝制之下、但多少有些独立监督形制的文人监督其他人。翰林院所谓“清贵”二字就是这么来的,清就是清水衙门,贵则说的是能够上达天听。

问题是翰林院真的是清水衙门么?很不幸,从来不是。皇帝大概从来没能理解,真正清贵那是读书人心里的标杆,而不是他们生活的目的。翰林院品级不高、俸禄不多,皇帝觉得有这些清贫士子上来的人,在没有诱惑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帮着自己治理天下。实际上至少在清朝的时候,翰林院的那些以风骨自命的翰林们当然也还不错,可就是秋天的碳敬、春天的冰敬总是不少收的,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收入的一部分。这些钱那里来的?都是外省官员送来的。拿了人家的手短。

至于说买参构陷,对于翰林院自然也是家常便饭。某个官员看另外一个官员不爽,或者要谋求某个位置,找个翰林上一道弹章不是什么难事。晚清的时候利用言官铲除异己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幸好清朝的祖制是不杀言官,等到晚清拿言官开刀的时候,大清朝这气数已尽了。

为什么所有清水衙门都会变成这样?很简单,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会把所有的水搅浑。我们知道,所有权力都有一个希望自己权力扩大的过程,无论是出于多么高尚的目的,这也是权力必然的途径,就像美国那么保护个人权利的国家,依然希望更多的掌控社会,以至于监听、监视,无所不用其极,这是权力的本质,甚至无关其好坏。

当一个权力机构有了这种愿望,而本身的机制当中又没有可以制衡的力量之时,所有权力都倾向于自我授权,也就是批准自己在更大范围里掌控资源,也就是审批的权力。当有了这个权力在手,哪里还有什么清水衙门,只有衙门了。只要是自我授权完成,这个权力必然会设置各种障碍,然后把这些给社会设置的障碍变成钱。

所以,关于清水衙门这事儿根本没啥可说的,只要是权力经行而没有制衡的地方,就从来没有清水衙门,反正我是从来没有见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五岳散人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