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门”在哪里刺伤了美欧关系

网友评论()2013.10.29 第64期 总第64期 作者:徐立凡

今年六月,一名抗议者在德国汉诺威市抗议美国的监视项目。

自10月21日法国《世界报》引述斯诺登情报,曝光美国国安局截获法国境内7030万通电话以来,“窃听门”已使美欧关系遭遇重挫。上一次美欧关系出现明显裂痕,还是10年前的2003年。当时因为伊拉克战争分歧,时任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德将态度谨慎的传统盟友德国和法国划分为“老欧洲”,将东欧国家划为美国在欧洲新的战略支撑点--巧合的是,新一轮的“窃听门”,法德两国仍然首当其冲。

尽管美国已经表示,将撤销对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监听并对其他盟友的监听计划重新审视,但是,笼罩在大西洋两岸的猜疑气氛恐难迅速消散,美欧之间的政治互信,还没有真正进入修补期。

原因是,尽管美国面对众多国家的诘责开始放软身段,但更像是危机公关手段。支持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的安全理念和建立在大约80个驻外机构的秘密监听站并未被真正触及。相反,包括权力很大的众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在内的多位美国议员,还对“窃听门”引发的愤怒感到不满。实际上,美国已在释放这样的信号:即使美国需要通过“最高层外交活动”缓解来自被监听国家的广泛愤怒,并对监听计划有所微调,其调整也是有边界的,而界限就是“美国中心论”不容更改。

这也就意味着,现阶段“窃听门”导致的美欧争议,还具有“伤面子”的外部特征,而长远来看,即使表面上不再争吵,美欧关系的肌理仍将受伤。

这种内伤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美欧盟友关系更多地依靠机制化维系,而非意识形态和战略共识。“窃听门”所造成的不快,还不足以动摇美欧关系的基础。北约、G7等机制化平台,仍然将为美欧合作提供保证。但是,“窃听门”已足够改变后冷战时代以来形成的欧洲对美国“萧规曹随“的惯性。在欧洲意识相对强烈的法国等国,自萨科奇时代以来重新构建的法美关系,很可能面临戴高乐主义者的严厉审问。

其二,美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在中期内面临严峻挑战。目前美国的经济主导权战略,是在太平洋方向全力打造TPP,在大西洋方向全力打造TTIP。自“窃听门”爆发以来,TTIP的谈判进程有可能暂停。实际上,早在7月初,法国总统奥朗德已经掌握法国遭窃听情况,并对于7月8日启动的美欧第一轮谈判发出过警告。愤怒的德国总理办公室也发出了TTIP“有可能失败”的警告。而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则明确表示,因为不在同等平台上,TTIP谈判应该中止。几乎可以肯定,“窃听门”将成为TTIP谈判进程中的附加议程。这对于TPP谈判,同样会造成影响--这实际上是美国的战略受挫。

其三,基于美国技术的数据保护规则,将进入“去美国化”的新阶段。21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洲版的数据保护法,明确规定除非符合欧盟法律,否则任何公司不得将数据交与欧盟外国家分享。这一条文指向美国的意味明显。而其他重要国家,也必然启动相关数据保护。

趋势很明显:短期看“窃听门”在外交层面刺伤了美欧关系,但尚难撼动美欧关系基础;但长期来看,各国将通过技术规则主导权的争夺,撼动美国的技术规则霸权。相对于前者,后者的进程将不可逆转。

徐立凡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华夏时报》编委、专栏作家、著名评论人。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凤凰网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