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马航事件报道中的中国舆论场

网友评论()2014.03.26 第126期 总第126期 作者:李昕

在社交网络、人际传播持续扩张的时代,传播情绪化与耸动性的倾向,是媒体人、媒体组织、媒体平台、以及我们广大受众,为捍卫文明社会中的理性价值,需要警惕的。马航事件远未结束,我们关注着239个人的生命,也关注这样的全球性事件中,中国媒体与中国社会自身的成长。

悼念(来源:网络)

到目前为止,关于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包括网络和社交媒体在内的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相比,在坚持真实客观理性的基本新闻原则方面,是存在差距的。对比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新闻媒体的成长、以及在现代性社会中扮演的职能角色,存在明显滞后。

在过去近20天里,不少对马方及不同机构所披露信息的解读,缺乏高度专业的、忠实其语境的翻译为基础,扭曲了本意,放大了来自多方面的未经证实的噪音,追求耸动性,迎合了情绪化传播,对于马方组织权威机构进行数据研判后的正常信息修正,简单地地冠以“自相矛盾”或“刻意隐瞒”的评判,甚至在生死等关键问题上片面地引导、误导公共舆论,没能向公众理性呈现最客观真实的事态进展。

首先,媒体相对做得好的,是对于家属的情感、情绪的报道。只要没有违背家属意愿,非常充分,也完全合理。包含154个国人在内的239个生命,确实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这种报道中所体现出的家属的希望、绝望、企盼、悲恸、质疑、愤怒等情绪,不仅完全可以理解,而且能让我们社会增强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与关怀,同时这种报道与质疑,也对马方及各方的工作产生必要的压力、与监督,体现了媒体应有的环境监视与议程设置的职能。

第二,正因为如此,在对事关生命的事态进展进行评判时,一定要以专业性、责任感作为出发点与原则。反观大约10天前,在中国媒体的急切却片面的解读引导下,有相当多甚至超过多数的国人,都相信飞机上的乘客很(更)有可能都还活着。但其实如果熟悉国际社会通行的话语方式及文化价值背景,便能如当时除了中国以外的绝大多数主流国际媒体和其受众一样,理解马方只不过是不愿意在太早的时候,轻易地否认任何生命尚存的可能,是出于审慎、负责,是基于早期搜救和信息分析工作的不明确性,更是出于对家属、对生命的尊重。这种原本严谨的做法,却被我们的媒体选择性地将“生命可能尚存”的陈述耸动性地放大,并因为人们企盼乘客平安的美好愿望和社交时代情绪化信息更易传播的特点,形成了强大的舆论误导,不仅扭曲了事态进展,也在最终悲剧被证实时,更深彻地伤害了被重燃起希望的家属。如果说是谁给家属造成这种希望,更多的是我们媒体的片面解读、引导。

第三,关于对马方信息披露前后矛盾的指责,在没有任何证据为阴谋论做支撑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必须以理性科学的态度,理解这样一个复杂性事件中,很多信息的收集、甄别、对比、分析等,确实要进行不断的、必要的自我修正,特别是非常不完整的卫星数据的分析研判,具有复杂的技术型挑战,马方出于及时披露信息的压力,前期公布的信息被进一步的信息或后来的研判所否定,是可能的、合理的,存在着信息与初步结论的前后矛盾,才是正常的、非阴谋论的、自然的,但不能由此简单地判断是马方在刻意隐瞒。

第四,对于24日晚马方确认飞机在南印度洋坠海的时机、依据等的质疑,以及悲情性地呼吁抵制马拉西亚(旅游、经贸合作等)的舆论,主流网络和传统媒体,更多地在迎合民众的情感宣泄甚至民粹民族主义情绪,理性冷静的声音甚微。在马方的记者会及信息披露中反复说明,大量的卫星数据虽然很早已经获取,但需要权威国际机构进行非常复杂的计算分析、数据对比、甚至构建新的模型,“将原本要用相当长甚至一年的计算,通过新的模型在一两周内计算出来”,虽然还没有找到飞机残骸,但基于谨慎分析计算的结果,出于对家属、公众急切关注的理解,必须依据理性与常识,将终于得出的飞机坠海无人幸免的逻辑性结论,尽快公之于众。

第五,对于一些更夸张的阴谋论,例如飞机被军方击落可能的揣测,主流媒体在与社交网络的传播竞争中,似乎在各说各话,没有谁绝对地占据了舆论制高点。一方面,像凤凰网这样的主流网媒,通过其独家视频采访、新闻客户端、新闻评论等组合报道,指出了即使遭遇恐怖主义劫机,政府也有很多方式,包括派遣战斗机挟持、拦截、迫降等手段,而绝无可能在没有立刻的重大威胁的情况下,轻易做出击落载有两百多生命的客机的指令。但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上,越耸动的传言、标题,反而借助人际传播的情绪化倾向,至少在某些阶段,得到了迅速广泛的传播。这是未来的传播将持续面临的挑战。

第六,关于美国替马政府掩盖事实的揣测与传言,同样由于社交传播的片面性特征,主流媒体没能给予更有效的回击,因为这样的回击,比起阴谋论,太不够吸引眼球,而有些媒体也为了“流量”,而迎合放大类似的阴谋论。首先对于马方,不能也不应排除其隐瞒信息的可能性与动机,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应该理性地判断这种可能性相对较低。对于美国,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特别是近期俄国与西方由于乌克兰局势而出现严重分裂时,美国非常清楚,未来的全球战略中,获得并加强中国信任与支持的重要性,不会在这种事件上,冒着彻底失去中国的风险,去替马方隐瞒、袒护。更何况,西方的政治体制,连非法窃听反对党的尼克松总统都会遭遇弹劾,没有哪一个政客、总统、党派,胆敢在这样涉及239条生命的重大国际事件上,有足够的利益动机、得失算计、道义支撑,去隐瞒真相。

媒体在马航事件报道中所体现出来的情绪化与耸动性,也反映出本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日趋急功近利、理性价值缺失的整体情绪,在商业与利益的绑架、民粹与民族主义的裹挟等挑战之外,社交传播碎片化、快餐化、情绪化的特性,进一步影响着当代的传播生态与公共舆论。 在社交网络、人际传播持续扩张的时代,传播情绪化与耸动性的倾向,是媒体人、媒体组织、媒体平台、以及我们广大受众,为捍卫文明社会中的理性价值,需要警惕的。

马航事件远未结束,我们关注着239个人的生命,也关注这样的全球性事件中,中国媒体与中国社会自身的成长。

愿逝者安息。

李昕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媒体人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相关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