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公交纵火者为何“诡异一笑”?

网友评论()2014.07.08 第172期 总第172期 作者:石勇

杭州公交纵火案事故现场

图为杭州公交纵火案事故现场。

杭州公交纵火案并不让我震惊。它几乎就是对厦门公交纵火案的模仿。“微胖男”不过是年轻版的陈水总。除了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极大的愤慨,我想说,嫌疑人包来旭的“诡异一笑”,折射出今天中国社会的玄机。

让我们先从现象开始,罗列一下杭州和厦门公交纵火案的相似之处:

(1)犯罪嫌疑人在阶层地位、生活处境上,明显都属于社会中的失意者;

(2)都具有“报复社会”的心理动机;

(3)都属于“自杀性袭击”,自己在心理上或生活处境上玩完,也要拖着别人一起死;

(4)都是对和自己差不多的弱者下手;

(5)都选择了公交车这类人流密集、出事后能够迅速冲击社会秩序、惊爆舆论关注的公共场所;

(6)纵火时,面对并没有防备的人群,都诡异地一笑。

好,我们看到了什么?很明显就是:有三个元素的同时存在,组合、构成了公交纵火这类事件。这三个元素是:失意者;“报复社会”的心理动机;弱者聚集的公共场所。简单讲就是:凶手、动机、场所-人群。

如果缺失了其中的某一个元素呢?比如,凶手不是失意者,或者,凶手不是报复社会,或者,下手的对象不是老百姓而是警察、场所不是公交车而是政府大楼--那么,事件无论多么惨烈,都不是本文在这里要分析的失意者“报复社会”的性质,而是刑事案件、反政府案件、恐怖主义事件。它们各具有不同的发生逻辑,对应的问题完全不同。

来分析第一个元素:失意者。

失意者同时是一个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那些混得很失败,充满挫败感、心理极不平衡的人。所以,那些混得虽然也很失败,但已经认命的人并不是失意者。而那些感觉自己失意的官员、中产阶层更不是失意者了。他们只是生存竞争中心理上有失意情绪(这种情绪更多是起到一个对他们进行疗伤的功能),但在制度和市场中的地位并不算低,其心理结构和失意者也完全不同。

既然失意者和社会、心理有关,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成为失意者,同时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产物。换言之,如果一个社会,它的阶层固化、财富分配,让很多人混得很惨,难以摆脱阶层命运,同时,社会上的价值观念也鄙视他们,羞辱他们,让他们在心理上活不下去,那一定是失意者的温床。

今天的中国就是这样。制度和市场在不断地把很多人甩到社会结构的边缘,社会利益食物链已经很完美。而在利益上被吃的人,在心理食物链上也被吃掉。

好,失意者被社会结构生产出来了。接下来他们会干什么,反抗强者吗?

答案是不会。原因是中国的政治社会秩序具有高度的可控性,还没有发展到让失意者看到“希望”的那种阶段,反抗会让他们具有比失意更可怕的挫败和无力感,而这正是他们努力要摆脱的。同时,有一种心理机制,让他们在治疗自己失意的“地位创伤”和心理创伤时,无须去反抗强者。

这就说到了第二个元素:“报复社会”的心理动机。

说是“报复社会”,但“微胖男”、“陈水总”们报复到的都是谁?都是些和他们一样,或好不太多的人,都是老百姓。这些人都是无辜者,但是,在失意者心理上,他们却是让失意者失意的“社会”中的一部分,至少在价值观念上是如此。似乎,在让失意者心理上活不下,他们即使不是“主犯”,也是“同谋”。因此,报复了他们,在失意那儿,也相当于报复到了让他们失意的一切。

在心理逻辑,而不是头脑的运作下,失意者无法,也不愿意去区分他到底要“报复”谁。因为如果这样,他将不敢,或者不能报复。

在政治社会秩序被权力强有力地控制时,失意者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一定是卑怯的。他们之所以成为失意者,固然有制度和市场排斥的原因,但其能力和素质也并不怎么样(否则说只是失败者而不是失意者)。他们在判断事物上并不具备超出自己经验的能力,因此,失意使他们发展出一种对世界怨恨的心理,但怨恨、泄恨的对象,在其智力和心理模式的指向中,恰恰是他们最熟悉的社会人群--和他们一样的中下层社会,尤其是下层社会。另外,也只有针对弱者和没有防御能力的人,他们才能克服混得失败在心理上的致命打击,找到力量感和心理上的优势。

我想说,这是一个可怕的真相。

现在中国社会演化到了什么阶段?在“强者通吃”的背景下,相伴随的效应并不是想象中的富人和穷人、权力和民众、强者和弱者的剧烈冲突,而恰恰是穷人和穷人、民众和民众、弱者和弱者之间的相互冲突、敌视或“报复”。就是说,强者吃掉弱者的结果恰恰是让弱者相互吃掉。

这真让人绝望,但却是事实。而在心理上非常好理解:穷人对富人、民众对权力、弱者对强者当然是很不舒服的,但是,前者骨子里对后者的艳羡,要远大于对后者的恨,而恨恰恰又是疗伤和自我憎恨、嫉妒为什么自己不是后者的结果。同时,一帮失败者、失意者最讨厌的,恰恰就是对方,他们最怕的事情就是从对方身上认出不能接受的自己。

所以,对于失意者来说,“报复”那些和自己在处境上差不太多的人,不仅在心理上具备自我疗伤的功能,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泄耻辱和怨恨。也因此,他们下手相当的狠。

这就说到了第三个元素:弱者聚集的公共场所。

“微胖男”、陈水总等人为什么选择公交车实施他们的“报复社会”?弱者聚集是一个原因,除此之外,是失意者的普遍心理:希望社会重视他们的“存在”,并通过他们对社会猝不及防的大规模杀伤,确立自己的心理优势。毕竟,在公交车上纵火,事件对于人们的心理具有强烈的冲击性,直击人们心理上的软肋:安全。而且,在那一瞬间,他们不再是被甩离到社会结构边缘的失意者,而是成了占据舆论舞台中心的演员,在幻想着有无数人在观看自己的精彩表演。

所以,他们诡异地笑了--没人知道他们策划了这个可以给人们带来死亡和恐惧的“计划”,也没人知道,他们正在享受心理上已征服这个社会的巨大快感。

石勇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社会心理分析学者,《南风窗》主笔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相关网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