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媒体”下的官员窘态反映了什么?

网友评论()2014.07.08 第171期 总第171期 作者:刘远举

河南省体育局宣传处处长接受央视采访引发舆论哗然的回答。

河南省体育局宣传处处长接受央视采访引发舆论哗然的回答。(来源:网络)

河南漯河高级中学74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高考体育加分,而在去年,河南全省有超过300人,通过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加分资格。这一情况曝光后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央视记者在采访河南省体育局宣传处处长时,问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审查具体由谁来做?”这位处长犹豫了一会说,无奈的说:“能不能你问之前咱先沟通沟通?”,说完还叹了一口气。于是,这又成了一桩新闻中的新闻。

这桩新闻之中的新闻看点颇多。

首先,之所以是采访宣传处,想必是河南体育局出于宣传部门负责媒体的思路,但是,河南体育局涉嫌加分丑闻,这么大的事情,不应该仅仅是宣传处处长出来面对媒体,河南省体育局局长出来直面公众质疑,才是应有的姿态与行动。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给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一封公开信中,这样写道:“铁道部发生这么大的事件,应该说引发的关注度不亚于美国的9·11事件,而美国的9·11事件是布什总统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发表讲话。我以为,这场发布会应该是铁道部部长在事故现场召开最好。”现在,人们记住了这个倒霉处长的狼狈形象,而背后的局长却躲过了应该面对的质疑。

实际上,某种程度上看,官员要求事先沟通也并不算非常过分。很多情况下,记者在采访之前,先会与采访对象有一个简单接触,拟定一个提纲,便于采访对象的回答更有深度,更充分。当然,一些逼迫性的、冲突性的采访,如果事先沟通,对方准备充分,可以更好的准备官话、套话,推脱责任,反而效果不好。此次河南漯河高考加分舞弊,显然属于后者,记者没有事先沟通也属正常。

不过,官员要求沟通,也未必如一些人所想的那样,在沟通中收买记者。河南的舞弊事件曝光,明眼人望去,事实非常清楚,若说官员通过与记者勾兑,事先把假话编好,再装模作样采访一下,放到电视上欺骗观众,可能性非常之小。

官员之所以要求沟通,更多的应该是技术性原因。负责宣传的官员,虽然也应懂业务,但毕竟不具体负责业务。出于严谨,希望媒体提前沟通,对于特定问题,或由业务部门出面回答,或自己先了解清楚再回答,这本是负责的态度。可惜,在目前社会舆论对政府部门普遍的不信任态度下,在公众对河南明显的作弊丑闻的愤怒下,被捕捉、放大,被妖魔化了。

但无论如何,宣传处处长缺乏应对媒体的能力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即使不能回答,不便回答,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有无数的话术可以应对这个场景。相对而言,同一个节目中的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武术科的官员就更善于应对媒体,回答的时候,可以说是头头是道,滴水不漏。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是体育特长学校,居然有38名学生,在一次比赛中,居然都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证书,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这名官员不疾不徐的回答:“如果师资力量具备,训练条件具备,再加上学生喜爱,能坚持下来,应该说是一个好事,好现象”。当记者追问“他们连一个专业的武术老师都没有,他们都能达到这样一个水平?”这位官员又推脱:“漯河市是什么样一个情况,我不太清楚”。

作为宣传部的处长,即便从技术性要求上看,也应该比非宣传领域的官员更加善于应对媒体的逼问,不过,这位处长却“实诚”的央求记者,“能不能咱先沟通沟通”。在制造了这样一个新闻看点之外,还在摄像机前长长的叹口气,继续“奉献”一个让观众解气的新闻看点。既然如此,肯定会被剪辑播出来,传播无数,在网上想不火都难。由此可见,中国政府部门的宣传机构,并没有应对媒体,应对公众质疑的习惯,而这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舆论的无视与傲慢。

更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是,漯河的高考加分舞弊虽是板上钉钉,不过,采访官员的,却也不是普通媒体,而是媒体中的官员——央视。也只有央视,才能凭借其行政力量成为“权力媒体”,让地方官员不敢拒绝。也只有央视记者,才敢于与官员玩猫与老鼠的游戏。不过,对中国而言,这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刘远举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相关网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