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中全会国防和军队改革

网友评论()2013.11.16 第69期 总第69期 作者:全林远

一、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核心要素建设

(1)加速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在当今世界军事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中,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作战力量,是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重要支撑。必须着眼信息时代军事发展趋势和建立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要求,明确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基本方向,注重提高近海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发展远海机动作战、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同时,加强以空中进攻、防空反导、战略投送为重点的作战力量体系建设,提高战略预警、威慑和打击能力。必须从要素建设入手,注重新型作战力量的技术装备建设,搞好配套建设;加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调整完善特招、引进、聘用紧缺专业人才的政策制度,根据新型作战力量的能力特点,研究确立新的作战指导,不断创新作战方法。

(2)加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适应现代战争联合作战的基本趋势,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建设必须把构建联合作战体系、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体系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必须遵循体系建设规律,立足我军实际,加强基础性关键性建设,走开从系统到要素再到系统的路子。必须以军事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突出抓好指挥控制系统和战略预警体系等建设,进一步提高信息融合能力。必须把握信息技术融合性、系统性、集成性和一体化的特点规律,努力推进武器平台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装备的有机融合、复合发展。

(3)抓紧构建网络防御体系。信息化条件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战场。近年来,美、英、法、日等国军队将发展网络空间作战能力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竞相发展专业网络作战力量。我军未来作战面临复杂严峻的网络空间对抗,网络防御体系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重要举措。应依托地方丰富的信息资源,加速军事信息网络建设,提升网络空间防御作战能力,筑牢我网络空间防线。应立足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跨越,抓紧攻克核心信息网络技术,夯实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战略基石。

(4)完善中国特色战略威慑体系。现代条件下,战略威慑成为大国博弈惯常使用的重要手段。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必须把战略威慑体系建设作为战略支点。必须发挥我人民战争的传统优势,积极推进全民国防建设,以巨大的国防组织力和凝聚力,夯实中国特色战略威慑体系的深厚基础。必须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核力量,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第二炮兵信息化转型,积极发展新型战略威慑力量和手段,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提升导弹武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战略威慑和防卫作战能力。

二、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1)推进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体制是科学管理的龙头,只有从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入手,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军管理的现代化进程。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我军应改革机械化、半机械化军队形态的旧的管理体制,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的新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军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重点是要建立健全集中管理体制、扁平网状管理体制和战略管理体制。

高技术局部战争指导的战略性、行动的快速性、对抗的激烈性,要求军队必须实行集中管理。因此,应注重改变领导体制的分散和多层次,实现由分散管理体制向集中管理体制的转变。当前,特别要建立健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管理体制。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加强集中管理。这就要求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筹划,抓紧制定信息化管理条例和技术标准,努力实现上下左右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信息化对军队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适合信息快速流动的扁平网状管理体制。扁平网状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外形扁平,横向联通,纵横一体,能加快管理信息的流动速度,提高管理的灵敏性。外形扁平就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缩短信息流程,使尽量多的管理单元同处于一个信息流动层次。层次过多,就会增加信息的流程,影响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速度和准确性,影响管理的时效。横向联通就是各平级单位之间直接沟通联系,各管理平台之间能实时交换信息。纵横一体就是整个管理系统实现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使用一体化。

需以构建职权清晰、运行顺畅、精干高效的战略管理体制为目标,对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其一,加强战略规划机构、试验论证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战略决策为主的战略设计体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其二,加强评估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以绩效标准为主的战略评估体系,提高战略评估能力。

(2)调整军兵种结构。信息化条件下,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技术军兵种的作用上升,在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的地位突出,加快高技术军兵种建设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此,应继续调整军兵种结构,在军队建设重点上进一步向海空军和第二炮兵倾斜,大力提高各军兵种高新技术部队的比例,推动我军由人员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迈出新步伐。海军应按照近海防御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空军应按照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发展新一代作战飞机、新型地空导弹和新型雷达等先进武器装备。陆军则应积极推进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加快发展陆军航空兵、轻型机械化部队、信息对抗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

三、以改革推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是未来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主角,直接关系到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反映了信息化条件下新型军事人才的基本形态,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提高组织联合作战、联合行动等能力,加强指挥和参谋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提高指导部队信息化建设、统筹军事信息技术和系统的开发利用等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提高研发信息装备、提供信息保障、实施信息对抗等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提高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高新武器装备、恢复武器装备战斗功能、延长武器装备使用寿命等能力,加强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培养,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人才队伍的转型;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四、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

(1)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首先,现在世界军事已经推进到以信息化为主导,战争形态逐渐向“非线式作战”和“非接触作战”转变,这使得战场从有型变为无型,军人从面对面厮杀到信息化和电子化对抗,智能成为军人素质的第一要务,军人单凭角力和顽强难以达到战争目的。这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军官职业培训制度,通过高技术军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军官的制信息力。其次,目前,我军建设存在着军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与履行历史使命不相适应、军官职业制度安排与市场经济人才配置规律不相适应的双重矛盾,军官队伍建设和管理与职业化要求差距较大,解决这些矛盾迫切需要军官队伍的制度安排向职业化建设方向转变。第三,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这为建立军官职业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2)健全完善文职人员制度。实行文职人员制度是我军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调整改革我军力量构成和用人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实行文职人员制度,将部分保障岗位改由非现役人员担任,把有限的现役干部员额用于指挥作战岗位,可以较好地理顺各类人员的关系,既满足服务保障工作需要,又增加作战指挥体系力量,从而提高我军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同时,随着我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实行文职人员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消除用人上的体制性障碍。在军队用人单位和地方人才市场之间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我军用人制度的一项根本性改革,实现文职人员制度有利于形成开放灵活的进出机制、竞争择优的使用机制、按岗定酬的分配机制、军地衔接的保障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今后,主要从合同签订、人事争议、工资待遇、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退休办法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3)健全军费管理制度。建立并有效运行现代国防预算制度,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客观合理地确定国防费的规模和结构,确保资源配置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积极探索实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监督制度。双重审计监督制度是维护审计监督在军费管理工作中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的基础,对于保证国防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提高军费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五、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加强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础工程。应以深化装备采购制度和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为抓手,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快以竞争性采购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装备采购制度改革。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的工作思路,建立军口民口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承担武器装备一般分系统及配套产品科研生产任务的企业,应相对放松进入军品市场的管制;对承担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研制的企业,可以严格一些,加大把关力度。以民用高科技为支撑,依托民用科技部门、企业和人才等资源,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生产能力。同时,以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实力促进国民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此,国家在政策上应加大支持力度,在军工产业比较密集的地方,建立和完善军转民科技园的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基地,不断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加强军民融合的军队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社会化保障,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军队建设发展实际,按照有利于履行军事职能、有利于提高保障质量、有利于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有利于平稳过渡衔接的要求,巩固改革成果,加大改革力度,完善配套政策,搞好军地衔接,妥善解决军队职工分流安置,稳步推进以生活保障社会化、通用物资储备社会化和装备维修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型军队保障体系。

(3)加强军民融合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国防动员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对推进军民融合、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将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寓于经济社会建设之中,把国防动员建设项目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项目统一起来,全面提升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整体转换能力和快速保障能力。找准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完善其相互融合的顶层规划,切实推动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在规划计划、专业队伍、信息系统、潜力资源、物资储备、技术标准的深度融合。

全林远

全林远,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中宣部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相关网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