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使得“国进民退”已成必然趋势,民营企业应对此有清醒认识。无论是浙江绍兴正酝酿的“将对国有企业监管的有效办法逐步引入民营企业”,还是早前发生的“中粮入股蒙牛”等收购案,都证明了这一趋势。金融危机下,民企相对于国企的颓势,已经让国家力量及资本介入市场不用再寻找别的任何借口。这个过程,我们谓之“再国有化运动”。运动所向披靡,市场资源越来越集中于本来就掌握政策及资本优势的国企手中,不免让人担忧:我们会不会开计划经济的倒车?

再国有化运动不外乎2种方式:1、政府直接介入民企日常监管;2、政府出政策出钱帮国企与民企抢市场。

政府介入民营企业日常监管——绍兴的冒险

近来,一份名为《绍兴市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民营企业监管的调查和思考》的内部调研报告,在浙江各市间传阅。从这份文件看,因为金融危机中遭遇沉重打击,浙江绍兴旨在加强对民企监管,他们正酝酿“将对国有企业监管的有效办法逐步引入民营企业”,“成立民营企业党工委和纪工委,视情委派党组织负责人进驻大中型民营企业”等措施,将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监管日常化、程序化。 【详细】


国企进入完全竞争行业——中粮入股蒙牛的转折意义

中粮集团周一晚间宣布联手厚朴基金以港币每股17.6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币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就事论事看,中粮联手厚朴入股蒙牛是件好事。但是,在产业格局上看,却隐隐又看到“国进民退”的迹象。近十几年来,在保护国民经济命脉、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考虑下,国家经济政策向国有企业倾斜,金融政策也对国有企业照顾有加,特别是大型的垄断性国有企业。【详细】


国资高调进入楼市——六成高价地王让国企拿走

“国字号”房企在土地拍卖的过程中,自信而坦然的举牌表明了对未来房地产行业的信心。但是,如此这般也是对民营房企的一次重大的排挤,潘石屹在15号地上下了许多功夫,但也未能取得该地。毕竟民营企业的资金实力和企业背景与国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抗风险能力上,民营企业更是与国企无法抗衡。【详细】

国进民退中的民企溃败

金融危机下的民企发展困境不仅是由危机本身造成的,例如,由于产品滞销和资金紧张而造成民企大量裁员减薪甚至干脆关门了事;还在于危机引发的“后遗症”对民企发展带来的影响。


新一轮“国进民退”不值得喝彩

如果企业行为是基于市场原则,无论是自身经营决策,还是不同产权属性的公司并购重组,都应当受到尊重和理解。但面对中国转型期市场经济的独特性,特别是改革30年来“国退民进”战略的重要进展,对新一轮逆潮流的“国进民退”,要多加鉴别,而不是盲目喝彩。

不少国企凭借的,往往是政策扶持、垄断位置,以及能从银行贷到款的能力,这不公平。

国企高价拿地的资本何在?

国企高价拿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宽松的信贷政策中国企“不差钱”。因为,按照多数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为了避免信贷投放中的个人政治风险,都把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作为贷款发放的主要对象。即使出现风险,也是国有对国有,对个人的影响小。也正因为这样,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包括房地产企业,就都成了“不差钱”一族。既然“不差钱”,拿高价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详细】


地方政府做“国进民退”推手为那般?

在这些“国进民退”的案例中,既有民营企业因先天性不足而存在的诸多缺陷,但也掺合着复杂的体制因素,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种种利益博弈。对于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是一种“体制复归”。事实上,二十多年来,几乎每次宏观调控和经济低迷,都伴随着“国进民退”现象的发生,在其背后,是政府全力对市场经济的干涉。【详细】


国企为什么能拿到民企拿不到的4万亿?

别的不说,在政府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投资和银行信贷基本上都落到了国企的头上,而民企得到的“份额”很有限。另外,国企一旦身陷困境,还有政府的直接补贴。像去年国家补贴给几大航空公司和两大石油企业的资金就高达五六百亿元。可民企应对危机基本只能靠自己,由于多数民企都位于竞争性行业,且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它们还常常受到国企转嫁危机的“加害”。【详细】

许小年:尽快停止国进民退的趋势

此前有不少人担心,通过这次金融危机,中国的国有化会大大加强,许小年表示了同样的担忧。“目前我们看到的是这个趋势,金融危机的前前后后是国进民退,这个趋势是和我们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背道而驰的,需要尽快的停止这个趋势。”


陈志武:避免用调控名义打击民企

只要出现大的经济振幅,一旦政府决定介入市场,它肯定会偏袒和保护国有企业,而把监督、监管和调控的对象重点放在民营企业上。这个道理很简单。国有企业就像是国家的儿子,它们是政府的直接利益相关方。

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部分人肯定会走向“辛苦钱”的道路,最终可能实现成为伟大企业的目标;一部分人将接受招安,退出江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食利阶层”的一员;余下“敢拼才会赢”的坚定分子是否能够战胜“战无不胜”的国企,就不得而知了。

打不过,就逃——退出国企参与竞争领域

对民营企业来讲,今后“国进民退”、“去民营化”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国有企业以雄厚的经济实力、独享的政策资源、绝对份额的金融支持以及最终由财政兜底的“不坏之身”成了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宠儿”。我们看到,在强大的国企群起而攻之的情况下,过去进入垄断行业“淘金”的民营企业纷纷被“去民营化”。【详细】


拧不过,就嫁给他——寻求被国企收购

合作之风正在蔓延,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想通了经济趋势不可逆转,纷纷投向央企的怀抱。近年来不少地方电解铝企业投奔中铝旗下,不仅因为中铝手上有它们最急需的原料——氧化铝,更因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惟有中铝这样的企业才能保障这些民企生存下去。据报道,浙江某地民企表示,“无论是并购还是重组,哪怕是成为央企的雇员,都非常乐意接受。”【详细】


实在不行,只能变卖家产成现金,炒股去

有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在退出与国企竞争的领域后,难以改变挣“容易钱”的习惯,更无法接受挣“辛苦钱”的现实,那么,政府早已为这批民营企业家安排好了继续分享“容易钱”增长的渠道---买股票。为了避免国企壮大后遭到各式非议,政府已经促使大部分央企上市,并正在积极推动海外国企回归和剩余国企上市。

 
民企游向国企 浙企试水“公私合营”

一位民营企业家曾这样比喻民企与国企的合作——国企像唐僧。唐僧受大唐皇上差遣,而且和 观世音等各路神仙具有良好上层关系,当然是正统主流。民企则像孙悟空。

 

调查

1.你认为国进民退是否利大于弊?
是,利大于弊
不是,弊大于利
不好说
2.你认为民企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不是
不好说
 

当前的国有经济扩张、民营经济萎缩,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伤害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能不令人担忧。垄断只能产生腐败和低效率,要真正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就必须放开市场准入,让民间资本参与竞争,通过竞争激发活力,提高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