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高架桥背后的博弈:武汉vs武大 谁为谁"让路"
2009年11月20日 16:11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一边是百年名校的人文景观,一边是九省通衢的市政规划。当一座高架桥将在武汉大学侧门拔地而起时,激烈的博弈发生了。

与校方数次沟通未果后,武汉市政府决定开工。但工程随即被武汉大学成功阻止——武大与武汉市同样位列副部级单位;4.7万名学生中有人提出了“游行申请”;这些都成为博弈的重要砝码。

本来,高校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互相依存。比如,武汉市现任市长就是武汉大学的毕业生;始于1999年的部署高校“省部共建”,则让地方政府在资金和新校区扩建等方面,对高校有着制约能力,而校方调整本地生的招生比例,可能作为维护关系的回报。

2008年7月初,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来到现场时,高架桥工地仍未复工。武汉大学正在组织专家,对高架桥方案进行论证。人文与交通,地方与高校——双方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仍是悬疑。

“中国市场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有评论指出,“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尊重、沟通和协商已为现实所必需,以往的多次经验和教训皆已反复证明:无条件牺牲个体和局部利益,并不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公平、效率和进步。”

本刊记者/杨时(发自武汉)

曾经忙碌的数百名工人撤出了,轰鸣的推土机声停止了。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中央——那个巨大的高架桥工地里,没有任何施工的迹象。一位项目经理正让保安在工地周围安装铁丝网,防止小偷的光临。

工地中央,约两层楼高的数十个水泥桥墩已拔地而起。而在施工挡板约10米外,就是武汉大学的围墙。

紧邻百年老校的宏大工程

这座设计中的高架桥主体桥身及相关匝道全长2235米,采用全封闭快速路的方式。它属于武汉市二环路改造的一部分,是该市史上最宏伟的路桥工程之一。武汉市民对这座高架桥寄于了“天堑变通途”的希望——按照市政府的说法,竣工后可以解决数十万人的出行难题。为此,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理工大学到车湖宾馆段,总投资已达12亿。

洪山区街道口——这个高架桥的施工处,一直是武汉“最著名”的交通拥堵点。如果乘坐出租车经过这里,司机通常会询问是否可以绕路,否则,一段50米的路或许需要20分钟才能通过。

但对于比邻大桥的武汉大学来说,这个钢筋水泥的巨型建筑如同噩梦。高架桥位于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一部分经过武汉大学侧门。一旦成型,将有几十米长的桥身横跨于武汉大学侧门外,桥身高约10米。

“一旦高架桥建成,百年老校风貌不再。”在这所著名高校反对下,2008年6月4日,工程被叫停。

武汉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从1958年毛泽东视察到2006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近百名国家领导人曾经光临这个“中国最美的大学”。武大坐落于著名的珞珈山,北门正对东湖。每年春天的樱花也是这里的一景。“不敢想象,在樱花林中抬起头就看到一座高架桥的感觉。”一位武大学生抱怨道。

“武汉所拥有的公司、工厂、哗众取宠的小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昙花一现。只有武汉大学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激流中,成为见证人类文化的中流砥柱。”武汉大学城市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曾表示。

“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复工。”施工方的一位项目经理说。因为工地约占整条马路宽度的1/3,停工加剧了拥堵,工地两侧——分割珞狮南路和北路的十字路口,非高峰期也会排着约30米长的车队。因为拥堵,经常有汽车突然开上行人便道。

而在此时,武大校方正在紧急搜集这座高架桥的资料,准备与武汉市政府再次“沟通”。

“为什么事先没有征求我们的意见?”

武汉大学基建部副部长刘宇舟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最初获悉建高架桥消息是通过2006年11月3日的一封公函。这封信来自武汉市城市投资集团——它是武汉市所有市政建设的投资方,其下级桥建集团则是代建单位。公函明确提出,因为要在武汉大学旁边实施高架桥工程,“特向武汉大学借地改造排水系统”。

因为疑惑,武汉大学并没有回复。作为工程代建单位的武汉桥建集团,很快派一名工程师到武大接洽。“先找到武大基建部,基建部说不接待,要我们找校长。”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桥建集团副总经理刘伟说,“后来,武大方面又要求武汉市政府再出个文件。我们觉得犯不着,就没再找武大借地。”在刘伟看来,借地的目的只是用来堆放施工材料、搭建临时设施,武大不同意,他们可以另找地方。

2007年1月16日,武汉大学再次接到了武汉市政府办公厅要求借地的函件。此时,武大觉得,应该搞清可能出现在自己身边的庞大工程。校方以对二环线与学校规划用地相交之处建设方案不清楚为由,于2007年2月8日致函市政府,“邀请市领导莅临学校指导工作”。

除了影响学校的人文风貌之外,距高架桥旁十几米远是一个被称为茶港社区的教师宿舍区。校方认为:高架桥建立起来将使得三楼以下终年不见阳光,而四楼以上长期遭受24小时的汽车噪音以及粉尘污染。在这个小区的850户人家中很多是武大教师。

但最重要的是,“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武大又是被涉及的最大的单位,为什么事先没有征求我们的意见?”刘宇舟表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和《环境评价法》规定,一个大型市政项目需要经过环评才可上马。而环境评估要求所涉及单位的法人代表发表意见。

涉及的单位范围为,生态评估需要纳入项目周边300米内单位的意见,而噪音和大气污染应纳入周边200米内单位的意见。这座高架桥其中的一段,与武汉大学杨家湾校区几乎擦身而过。

“规划前没有征求我们的意见,这绝对是事实。”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光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这位教授被武大任命为高架桥“校内评估小组”组长后,曾多次向武汉市规划局申请查看环境评估报告,但“对方一直默然处之”。最后他通过个人渠道,拿到一份只针对珞狮北路一段高架桥的环评报告。“至于二环线整个规划的环评到底做没做,我们不清楚。如果一个项目没做环评,那么就一票否决。”李光说。

这份报告显示,相关规划部门曾随机选择46名武汉大学校内人员进行问卷,7人不同意建设高架桥,其中包括两名学生。“环评中随机抽取是一种最低级的办法。选学生本来就不对,因为学生是流动的,而且环评没有武大法定代表人的意见。”李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对于高架桥方案事先是否征求武大意见以及有关环评的情况,武汉市城市规划局宣传部书记何孝齐给出的回答是,“高架桥这个事情还在协商之中,我们不好私自接受采访。”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杨时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