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南平血案的伤口

217

2010.03.31

■  查看往期

 
 

南平血案已经过去一周了,但是混杂在许多人心中的愤怒与悲伤的情绪依然挥之不去,甚至有小学生生出“想把你碎尸万段,还想把你放进搅拌机里把你搅拌了”的想法——孩子口中的“你”,自然指的是杀人者郑民生。
    郑民生用这样惨烈的行为,将这个被撕裂的社会血淋淋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而网民们因此而产生的暴力的情绪,更是逼迫着我们去反思、去寻找弥合社会伤口的途径。

 
 

邮件订阅 rss订阅 进入评论首页

南平血案:不应该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最该警惕的,是郑民生竟然成为一种榜样。

“一个好人”郑民生,杀害了8个好孩子

在同事眼里,郑民生业务水平很高。他在化纤厂职工医院时,曾被同行称为“一刀”,这是对他外科医术的极大褒奖。小卖部的阿姨说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喝3元一瓶的果粒橙,去年辞职前,每天都要到小卖部买一瓶喝。他也不从赊欠钱,每次买东西都现金付清。他还经常帮邻居老人免费看病,他还非常喜欢孩子,大部分认识郑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好人。但是就是这个好人,用一把锋利的不锈钢水果刀,连捅13名无辜小学生,造成8死5伤的惨剧。 …

 

 另一个“好人”:如果问题不解决,我也去杀人

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突然走到女书记面前,猛地痛哭诉说,称她年仅8岁的女儿遭到歹人强暴,但案犯至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惩处,她要为女儿伸冤,希望政府严处犯罪嫌疑人。陪同的工作人员当即上前将该妇女架开。眼看要被架走,该妇女情绪更加激动,高声喊道:“我女儿的冤屈得不到伸张,如果你们不管,我也会去杀人!”

 

一个小孩子: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权贵

南平市下辖的建阳市求知园作文班于本月28日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选择给郑民生或受难者家长或受害小伙伴写一封信,也可以写感想……”一杨姓小朋友写道:“罪恶流过了你的心涧,冲动是你的弱点,相信你杀了8个学生现在一定非常的后悔……要是你小时候被人连捅三刀,你的父母会怎样呢?……在那短短的55秒内,你杀了多少洁白善良的心,你要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那些贪官,你怎能杀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

 

你会如何看待这些悲悯与宽恕?

卢刚事件中的异国来信

1991年,一名叫卢刚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射杀了三位教授、一位副校长和一名中国留学生,惨案震动了中美两国。但更让人震撼的是,惨案发生后第三天,被枪杀的副校长安·柯莱瑞的家人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信件:“……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详细]

普方母亲的希望

2000年,德国人普方全家4口被4名入室盗窃的青年杀害。4名凶手后被判处死刑,普方的母亲却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因为德国没有死刑,而且“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此后南京当地德国人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致力于帮助当地贫困儿童。 [详细]

报复社会:郑民生也是这样想的

许多人口口声声杀害权贵的时候,岂不知这也是郑民生曾经想过的。

我们反思:郑民生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

面对如此骇人听闻的惊天惨案,通过司法程序对郑民生进行审判和裁决自是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亦须进行特别反思。当代中国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时代。这一宏深远大的转型如一切社会转型一样。它在瓦解人们原有的各种价值观、伦理观与社会观的同时,很难及时整合出新的信仰、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等社会底线共识。于是人们看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看到几近常态的道德沦丧,各行业职业伦理的混乱。

 

但是渲染杀权贵不会让社会变得更好

南平市那个小学生“要杀就杀贪官”的思想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案例。在这条新闻的跟贴里,我们能看到很多类似的声音。有论者认为这些人是借用宣泄的方式以强调惨案背后的社会因素,用极端的表达申明他们的看法是“社会把好人逼疯了”。这种人意在强调自己的观点,并不一定真有滥杀无辜的想法。但是负面的情绪一定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虽然我们不知道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但是可以肯定,这样暴戾的宣泄,并不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要知道,伤害权贵也是郑民生的初衷

须知,郑民生并不是仇恨那些孩子,甚至在许多邻居眼中,他还是一个“特别喜欢小孩子,附近的小孩子也都喜欢他”的人。郑民生最想报复的就是现在许多人所宣称的“有钱人”、“有势力的官员”。只不过最后因为他的懦弱——他甚至不敢与伤害他的人、强权直接叫板——于是最终选择了带着被强加了“社会不公”标签的实验小学的学生,那些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小孩子。因为当地人都说那里孩子的出身,非富即贵。

 

你会去尝试重新了解他们吗?

马加爵

连杀四名同学的马加爵,学习成绩不错,对父母孝顺。母亲掉了一百块钱,会将自己做苦力赚来的一百块钱故意丢到地上,对母亲说,妈妈你的一百块钱在这里。但是因为本身家庭贫困自卑,马加爵从同学那里没有得到过尊重和友爱。

杨佳

杨佳喜欢户外登山、徒步越野、摄影。曾和杨佳结伴出行的一些旅游爱好者印象里,杨佳是一个勇敢、朴实、有毅力,有礼貌、懂得体贴别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但是六死五伤袭警惨案的背后是家庭及个人长期的上访经历,而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邱兴华

杀11人的杀人者邱兴华,据媒体报道是一个平时“和别人吵架,只要人家比画着要动手,他就会灰溜溜地赶快走掉”,平时关心儿子学习的人。坦率的说,直到他被执行死刑,我们对他仍没有多少了解。当报复的心态成为制度,杀人的心就更易成为民众的基本心态。

宣扬仇恨才是在伤口上撒盐

宣扬这种暴戾的仇恨意识,只会让社会问题积重难返,这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

冤冤相报,不是弥合社会裂痕的好方式

“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这是印度圣雄甘地的一句话。郑民生犯下了滔天恶行,但如果继续以郑民生的思维来看待这个社会,这就陷入了以暴易暴的怪圈。再也没有比以仇恨的方式对抗仇恨更让人不安了,再也没有比以更加凶狠的方式来一浇心中块垒更可怕的了。以暴易暴的结局只有一个,暴力被复制,仇恨得不到消解,恩怨永远也难以根除,世界永无宁日。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宽容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消弭暴力,就是用最深厚的爱去荡涤恨。

 

反思自身,才是消除恶的更好选择

在恶政之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同时是造恶者,哪怕是旁观着恶行,哪怕是躲避着成为恶行的见证者,都与恶难脱干系。在如此暴戾的社会,我们都有责任反省:如果我憎恶这个社会中的恶,那么我为消除其恶、增进其善做过什么?动辄以暴力来解决问题,绝对不是消除恶的途径。当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丑恶产生痛恨的时候,我们先不要着急逞口舌之快,而是反问一下自己:我们尽力了吗?

 

从放下仇恨开始,缝合南平血案的伤口

对于许多人而言,这个德国人的做法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她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女被中国的四个年轻人杀害。但是她却选了了宽恕,并且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因为在德国没有死刑,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

之后,许多外籍人士开始帮助那4个年轻人家乡的孩子们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很快便确定,把帮助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作为最初的使命。在他们看来,仇恨和死刑,并不能解决这个社会的问题,所以他们选择宽恕。同时他们又希望能够减少这种悲剧的发生,于是他们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这个社会。

 

调查

1.如何看待那些暴戾的情绪表述?
支持
反对
说不清
2.怎样才能减少南平事件的发生?
反思自身,减少暴戾情绪
以暴易暴,威慑权贵取得公平
与我无关,能躲就躲
3.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用户信息  
年龄  
学历  
性别  
 
   

这会让这个社会变好吗?当我们传递那些暴戾情绪之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凤凰网评论频道 | 编辑:郭刚 张恒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自由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