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的由来
2009年03月27日 13:10京华时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口述人:魏小安

身 份: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

1999年,我在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担任司长一职,那年春节我去了一趟广西,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旅游的高潮正在逐渐兴起。在那次旅途中遇到很多旅行社的人,其中有普通导游也有管理级别的老总。聊天过程中,他们告诉我春节期间生意很火爆,但是涉及一个问题,当时只有春节一个长假,平时没有机会旅游,大家觉得缺乏旅游时间,假期最好能调整一下。

那个时候我在国家旅游局负责统计,回到北京后我做了调研,为各地旅游局布置了一项工作,要求各个省旅游局把春节的旅游情况做一个汇总。当时没有什么模板,大家普遍认为这份统计很难完成,我说再难也要做,结果在春节后拿到了一份关于1999年春节旅游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老百姓对旅游的需求正在增长。

首先报告局领导,局领导看完后觉得这件事是一个旅游业的新动向,就把这份调查继续向上提交。在五一的时候,我们又做了第二次旅游调查,两次调查结束后,大家感觉这件事有些眉目了,之后国务院组织了一个领导班子来研究此事,然后形成了一个节假日调整方案,最后上报国务院,经批准顺利完成假期制度调整。

那个时候的调查很泛泛,综合了很多条关于节日接待情况、游客数量、旅行社收入等,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是做了很多案例性调查,包括分析,一个直接的感觉就是假日制度急切需要调整,当时很多旅行社都提出希望能形成制度化的假期。

1999年9月,国务院出台新的节假日办法,紧接着十一休息,第一个假期,大家还没反应过来,仅仅觉得很轻松。到了第二年春节,又忙于民工流、学生流,对假期调整也没有太深感受,直到2000年的五一,才产生“井喷”的现象。首先是交通,高速公路严重堵塞,那一年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全线瘫痪,一下把大家吓了一跳,所有景点人满为患。

针对当时“井喷”的情况,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专门开了一个常务会议,其中一个议题就是研究“黄金周”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一个文件,成立“假日制度部级协调会议”,一共包括14个部门,在“部级协调会议”下面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办公室就放在国家旅游局,将这件事制度化。

五一“井喷”现象发生后,“黄金周”的一些负面效应开始呈现,所以大家觉得这件事需要重视,需要规范。在2000年9月15日,“黄金周”制度正式启动,我们开始值班。当年全国“黄金周”第一个班是我值的,一晚上都没有睡觉,大概接了100多个电话。主要有三类情况:一类是咨询,大家觉得电视上播出了这个电话,想通过电话寻求帮助,问路线;第二类严格来讲也不是投诉,日常也会发生,但因为是“黄金周”期间大家就感觉这件事很敏感。第三类就是打一个电话只为了试探,电话一接通就能听到那边说“咦,真的有人接,我以为政府在蒙人呢。”

那个电话就叫做假日值班电话,当时由14个部门的司长轮流值班。第二天早上接班的是国家发改委的一个司长,后来他告诉说确实不一样,之前都是接触地方官员,第一次直接接触消费者感触很深,事件都很具体。

对老百姓而言增加假期是第一个收益,第二个收益才是旅游收益。严格上来说,“黄金周”应该叫做“消费黄金周”,不能只限于旅游“黄金周”,“黄金周”期间各种商品零售额大幅度增长,总体来说是消费“黄金周”,旅游是其中一个龙头和重点。我们当年做调查的目的并没有仔细地考虑到国家经济,单纯凭职业敏感,就是觉得大家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产生了。经过旅行社的统计,最后由当时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加法制局、发改委、旅游局共同完成的。调整假期基本是全票通过,没有人持反对意见,都觉得这件事很好,大部分人认为增加的三个假日对国民福利很好,对扩大内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http://www.jinghua.cn/)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