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城市人 生还是不生
2009年08月31日 16:27华夏经纬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07/24/2003/

生一个宝贝,你的投入:

●足够的钱。你是否有足够的钱把小东西栽培成一个优秀的家伙?如果你的钱够养两个普通品,那干嘛不干脆只养一个优等品?

●你必须考虑你自己的生活质量。如果生个小东西将降低你的生活质量,你会心甘情愿吗?持传统观念的人可能还是会生的,不过年轻一代可不这么看了。或者享受生活,或者让这小东西耗尽你的资源,显然他们更愿意选择前者。

●生理上的痛苦。越来越多的女孩子不能忍受怀孕时作为一个胖女人摇来摆去,当然,她们也不愿忍受分娩的痛苦。

生一个宝贝,你的产出:

●社会认可。至少在目前,生比不生更容易被社会接纳。

●心理满足。养一个小孩子,你会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

●生活希望。当你一天天变老,可能有孩子会比没孩子好些。不过,这点其实也不是那么确定无疑。

●传宗接代。你可以把你的家族姓氏传递下去,对年长一些的人来说,这仍然是生育的一个重要动力。

你会发现投入与产出的不同。投入,更多是生理上的硬指标。产出,更多是心理的软指标。年轻人更担心生育的收益,也更不愿忍受生育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生育动力会越来越低。他们担心生出来的不是宝贝,而是拖累。———袁岳(零点研究集团资深研究员)

生孩子,成了一个问题

生个孩子,还是不生?

是一辈子不生,还是晚一些再生?

不生会怎样,生了又会怎样?

生育,这个支持人类几千年文明繁衍的再自然不过的行为,今天有了问题。

在30岁左右的城市人中间,生孩子让人犯思量。他们在生和不生之间踱步,思考着哈姆雷特式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一种延续几千年的行为需要思考的时候,就说明人们已经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况,已经受到行为或者行为本身、思考或者思考本身的困扰。

我为什么要生一个孩子?

这真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历史走到今天,我们才发现,生活还是那个生活,婚姻还是那个婚姻,家庭还是那个家庭,但不知不觉中和这一切搭配、协调并且影响参与的“大背景”已经不见了。

生孩子为了传宗接代,为了本家姓氏的一脉相传,为了祖祠里的一缕香火。

生孩子为了有劳力,上山能捕虎下海捉蛟龙种田能致富,人丁兴旺,财源广进。

生孩子为了防老,耄耋之年儿孙绕膝,人生之福不过如此。

这些附加在生育上的重大责任和意义却渐次剥落,几十年甚至几年间,曾经主宰几千年生育文化的观念已经面目全非了。

现在,如果你还用这样的理由劝说城市的年轻人生孩子的话准会被笑掉大牙。

从不让生到不想生

社会学家观察的结果是:越发达的城市,文化程度越高越年轻的人群,越不生。

上海市统计局信息显示,上海已连续9年人口全面负增长。上海妇女生育率为17.83‰,处全国最低水平,即使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年出生率相比,也属于较低水平。

北京市4个城区连续3年人口负增长。目前北京生育率已连续5~6年大幅度下降。1997年间,北京共有169所幼儿园因收不到孩子而关闭。1998年小学招生出现生源不足的问题,有的学校只招到5名入学儿童。1999年全市首次出现小学教师待岗现象。

天津自1990年代以来,市区总和生育率下降到0.9,这意味着10个育龄妇女中就有一个不要孩子。

全国其它省区的情况是:沈阳连续8年城区自然人口负增长;内蒙古人口出生率连续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总和生育率首次低于人口更替水平;湖北2002年人口出生率创历史新低。这些数字,可能反映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但有专家认为,一个深层原因是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教授郑真真告诉记者,上海曾经做过一个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调查,根据计划生育政策,夫妻二人同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允许生第二个孩子,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愿意再生,其他的人让他生他也不再生了。

据记者了解,今年北京市也做了类似的调查,虽然数字和上海略有不同,但结果也是生育意愿大幅度降低。

这是怎么了,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了?

生育性价比的新算法

生还是不生,其中的徘徊、犹豫、困惑和焦虑,可能只有正值生育年龄的青年男女们感受得最深。尽管每个人的情况、经历和感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面对选择大家都会感到一种压力,因为你一旦选择了,就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你要付出很多成本,它可能是机遇,是位置,甚至是事业前途,你干不干?

生一个孩子你要花很多的钱,不仅仅是钱,还有你毕生的精力。一生只养一个孩子,逼得你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家伙,否则你干嘛生他?

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你的家里只有一个中心,就是这个至高无上的小家伙。你的生活质量也许会降低,你的生活小乐趣也许要放弃,你的家庭地位也许要下降,你心甘情愿吗?

生一个孩子你要忍受许多身体的痛苦,你可能身材变得很不堪。更主要的是你可能生过之后才发现,你生的不是宝贝,而是拖累。

而生一个孩子会得到些什么呢?相对如此多的付出,你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生命成长带来的惊喜、有一个孩子的充实的感觉、辛苦之后的一点欣慰,仅此而已。就是这些体验也因人而异,也许你更多的体味是辛苦而不是欣慰。

现在的城里人很清楚自己的结局,白发苍苍的时候,你只有放开手,让惟一的孩子飞走,因为你一生的愿望就是他有出息,有谁会指望他们窝在自己身边呢?

一个国家的“问号”

生,还是不生?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问题。

人口专家们早就注意到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早已降到了人口更替水平之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翟振武教授说,中国妇女如果每人生2.2个孩子,刚好是中国人口自然更替的理想水平,现在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1.8,已经低于这个水平了。这意味着中国人口正在老化,人口控制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社会学家们也早已发现独生子女不是孩子成长的最佳生态。孩子生理心理健康成长的最好生态是家里有两个孩子,但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这也只能让它停留在“理想状态”了。

在政策方面,中国更多地把眼光放在如何控制人口上。计划生育是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因为这后面有巨大的人口基数,任何一点松动和紧缩,都将产生大的影响。

人口控制是一回事,生育意愿的下滑是另一回事,也许,后者是一个值得社会警醒的问题。

中国妇女研究所学者肖扬认为,不同层次的妇女在生育中付出的成本是不同的。比如,农村妇女和城市妇女不可比,城市妇女中的普通女工和白领的差别也是巨大的。越是受教育高、越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妇女,在生育上付出的就越高。而不愿生育的人也较多地集中于城市中的这一群人。

肖扬的说法从上海妇女生育状况可以得到印证。上海妇女文化程度越高的生育子女就越少。有数据显示,每个研究生与大学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生育子女数为0.33人,而未上过学的女性则为1.68人。

肖扬说,大城市中的受良好教育者、高薪者、引领潮流者生育意愿降低,这在中国虽然是刚刚出现,但已经和西欧国家的生育观念很相像。西欧国家为了鼓励人们生育,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有的国家全部包教育,有的国家给非常优厚的补贴,有的提供免费牛奶直到孩子成人,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愿生。

这些西欧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对于生育后代缺乏热情和冲动,那么对于这个国家、民族和社会都不能说是好事。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还是最主要的。(南香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南香红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